城市及其文学触角

作者:马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2-19

  □文学评论家 马季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以一座城市为背景创作的作品屡见不鲜。因为城市是人群的集聚地,而文学终究离不开对人的书写,离不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绘。北京是怎样的一座城市?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有自己的答案,比如紫禁城、中轴线、天坛、地坛,可以写出来,也可以画出来,但还有一种答案是想象,那就见仁见智了。在想象的基础上,情感与思辨显得尤为重要,用文学的手法再现北京,为的是更加确切地描绘出这座城市的品格和温度。

  邱华栋的《北京传》因此吸引了我,老实说为北京作传难度可想而知,这部传记以时间为主线,由上至下梳理了北京城演化变迁的脉络,并在主线视域下展开空间视角,对于北京的城市地理、区域规划与人文建筑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细致完备的描述。而城市文史典故与城市名人故事等内容作为这部作品的亮色,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学审美与叙事的流畅度,使作品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传记书写格式。因此作家梁鸿觉得《北京传》是一本很耐看的书,是饱含感情的、有温度的非虚构作品。当然作者本人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北京,他为北京“立传”,自然处处都带有自己的生命体验。

  相对于《北京传》,肖复兴的《天坛六十记》则是一位“老北京”集中笔墨对京城地标天坛深入细致的描绘。集子里的60篇随笔,长短不一,落笔裕如,或略数天坛古今之变,或记录作者个人思绪,而更多的,则是作者在天坛里,遇到的各色人等交织着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随着作者视野和思绪的变化,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当代北京的千变万化,而且能够触摸种种关于生命、人性与情感的细微棱角,因此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暖。

  熊育群的《第76天》同样是写一座城市里发生的事情。76天,对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来说或许只是一瞬,但武汉“封城”这“一瞬”发生的故事将会永久载入史册。书写一座城市,不仅要关注到它的欢欣岁月,同样应该注视它遭遇困境时人们的所作所为和精神状态。

  邵丽的《金枝》与胡学文的《有生》是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两部长篇小说。《金枝》为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以周氏家族第三代中的周语同为主线,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审视父亲和自己的关系;另一部分建立在对生活的体察、爱与自省之上,是体验、记录之后的反思,所谓代际关系、女性意识、家族寻根等话题也是作品所想要表达的复杂内涵。《有生》则更像一部农村人性百态的“百科全书”式图谱,作品以百岁祖奶为叙事主角,向人们展现了时间和时代之变,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认知转变等一系列巨大变革过程中的细微之处,并由此扩展为对中国乡土、中国社会,乃至中国历史沉淀式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