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永继 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6
□姬雪萍
教师之爱不是母爱,胜似母爱。于漪说,教师之爱就是超越血缘关系的大爱与仁爱,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都是国家的宝贝。教师需要唤起内心的觉醒,把日常的教学小事与国家未来的千秋大业紧密联系起来。
师爱没有选择性。有了爱的浇灌,铁树也会开花。
――摘自《红烛于漪》
近日有幸读到《红烛于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书,本来打算作为睡前读物随意翻阅,谁知一读竟不能自已,时而击节赞叹,时而掩卷深思,直读到大半夜方才作罢。
小时候,父亲常常对我说:“一辈子能碰到几个好老师,实在是人生之大幸运。”如今,已经完成学校教育的我,回想起父亲的这句话,越来越感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实在是和老师们当初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算得上是“人生之大幸运”了。因此,不由得希望这种幸运能够进一步延续下去、扩展开来,让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天下所有的孩子,也都能永远享有这份幸运。
读了《红烛于漪》,我开始相信,这份幸运,不是奢望,乃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并且仍将继续发生的事实。
且看,书中写道,于漪“成长道路上遇到很多优秀老师,得到雨露的滋润。老师们的气质在她身上发挥作用,鞭策她积极进取,奋发向前”。
得益于这一批批优秀教师的教导,于漪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师”。于漪大学里读的是教育系,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改教语文。为了教好语文,于漪一方面“自学大学中文系专业课程”,一方面“从不同途径借鉴教学方法。回想当初中学的语文课上,老师是怎么教的,把记忆中的课堂精彩片段打捞出来”,同时还“从外部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传统教法是什么,流行教法怎样,国外怎么教母语,比较利弊得失,形成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新认识”。
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实践、反思,于漪的语文课堂令人心驰神往。于漪的学生们毕业十几年后,仍然对当时的语文课堂记忆犹新,能够“把当初讲授郭沫若的《长江大桥》时的板书背出来”;老师当时讲授课文《文天祥》时所说的话,也都“一声声,一句句,印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一辈子受益的精神财富”。
于漪主张教学民主,“学生每周要写周记,可以谈个人进步,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孩子们所提的意见,于漪都会给予重视,如果确实是自己做得不对、做得不好,不但及时改正、完善,还会公开向全班同学作检讨。对于学生们提出的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不管是文学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军事的,甚至是关于某位音乐家的评论、某幅油画的鉴赏、某个兵器的知识等等,于漪都认真对待,如果自己一时无法回答,则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不足,课后再去查询推敲,和学生们一起努力,探究深层次的答案,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于漪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并没有止步于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鼓与呼,造福整个教师群体和整个教育界。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于漪先后发表《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素一些》《既教文,又教人》等文章,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作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后转制为杨浦高级中学)校长,于漪“从自身做起,当好‘教师的教师’,为全校做榜样”,使学校面貌大为改观,“把一所起步不高的师范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作为人大代表,于漪为“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育质量而呐喊奔走”。于漪退休之后,仍然负责上海市名师基地、德育基地、种子教师基地等多个平台的教师培养工作,“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
于漪的故事还有许多,她怎样锤炼课堂语言,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教学事业上的辛勤耕耘,她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她对后辈教师的指点提携,她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她对子女的言传身教……这些故事在《红烛于漪》中都有极为生动的描述,也给人很大启发。
捧读《红烛于漪》,我不仅看到了身为语文教师的于漪,更看到了于漪身边的教师群体,仿佛还看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看到了他们给予我的精神支持、赐予我的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