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患者的方舱日记

作者:曾若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6

  □曾若雪

  在2020年年初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进程中,方舱医院作为救治患者的一项创举,最大限度地扩充了收治患者的容量,配合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的方舱日记》(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书作者李雪颖在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为阳性后,入住了由武汉市塔子湖体育中心改造而成的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即塔子湖方舱。本书的主体部分便是她对塔子湖方舱中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患者的真实生活完整、全面的记录。

  作者于2月13日中午到达塔子湖方舱,是武汉当时最早的一批“方舱患者”。在方舱医院投入使用之初,网络上有关于它的传闻,比如这里缺电少水、没有暖气、吃饭要靠抢……而作者从进入方舱的那一刻起,便用手机记录下了方舱的重要环节和角角落落:“方舱患者手册”“方舱医院大门”“我的床位”“各种生活用品”“方舱里的图书角”“病床区”等等,正是这些略显零乱却无比真实的图片,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有序、干净、用心的方舱医院。后来,作者还绘制了方舱平面图、每日流程时间线及方舱变化图,告诉读者在2月14日,方舱增加了点餐广播、发放了御寒大衣;2月15日,核酸检测设备和空气净化消毒机入场;2月17日有了“二月集体生日会”,并发放了防疫心理书籍;2月18日CT开始启用,志愿者团队组建……这些主题照片,配以相应的观察和感悟,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点一滴地了解了方舱医院,了解了患者的生活,感受到了冬日里的温暖。

  作为一位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作者没有消沉、沮丧,而是理性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隔离和治疗,并通过记录所见所闻带给他人及时的信息,鼓励大家共渡难关。当面对自己的内心,回忆这段日子的心路历程和各种境况时,她表达出力虽微小,但坚定的信心无比重要的观点:“等待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坚守中,将目光拉回到当下,我之前一直在做着什么,我现在正在做着什么,我未来能够做的是什么。哪怕再微小,也重要。”这场疫情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和情绪变化,经历了人生中最不同寻常的一段时光,尤其是感染了病毒的患者。面对病毒,作者选择相信希望,选择保持面对生活的勇气,并将这种情绪和价值判断进行传递,字里行间有态度,有温度,有力量。

  作者从方舱医院出院,结束定点隔离回到家后,看到了号召康复者捐献血浆的消息。作为一个朋友眼中“大病初愈”的人,一个从小就害怕扎针的人,一个自认为还没有自己5岁孩子勇敢的人,作者几乎是下意识地报名捐献血浆。在书中她写道:“让我们都加入到捐献血浆的队伍中来吧,用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无法重来的生命。疫情之下,用最暖的爱心凝聚力量。”

  李雪颖是一个武汉伢,生于斯长于斯,对武汉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恋。在文中,她亦多次表达了对家乡丝毫未减的关心和爱,以及坚信“她会好起来,甚至更好”的想法。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她激动地记录着:“4月8日0时,随着江汉关钟声的响起――武汉,重启!武汉,‘新年’快乐!”家乡牵引着心绪、连通着血脉、深藏在心底,家乡是一句方言、一幢建筑、一段回忆,她赐予我们养分,教会我们成长,记载着前进的步伐和轨迹。想到家乡,就会想起亲人、挚友、知己和童年,这一方水土的情愫早已融入生长于此的每一个个体。当她遇到困难,成长于此的儿女会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守护家乡,也是守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