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览会史话》看中国商品形象的崛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7-14
□梁艳玲
博览会是近代兴起的国际综合和专业商品博览会与国内商品展览、展销、陈列和劝业、劝工会的统称。《博览会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这本小册子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史话”系列中普通的一本,但我认为这本小册子揭示的问题并不普通,它告诉人们,博览会实际上是一种“人类共识”或“文明共识”,也就是说,博览会是全球一体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形塑过程交汇的产物。
事实上,东西文明碰撞之前,博览会是按照各自的逻辑根植于本土而发展演变的。在中国,与华夏文明几乎同样久远的集市、墟、场、庙会,以及后来的边境上的关市、互市、榷场等等,一定意义上具有博览会的某些功能和特质。与中国相似,博览会在欧洲最早也是以集市、庙会等为雏形,不过,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个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脚步,资本主义各国“无国无会,无年无会,而赛会遂为实业竞争上之一重要机关”。综上而言,晚清民初是中西博览会的交汇点,经由暴力和商品输入,西方定义了博览会的性质、意义和内容,而中国本土的“博览会”则依旧停留在集市、墟、场、庙会的状态。
晚清民初,英法等国为了刺激本国工商业的繁荣、展示各自的经济实力,进而推动国内外的经济竞争,相继开展商品及艺术品陈列活动。而中国适逢乱世,政府正在收拾战争的烂摊子并忙于争权夺利、扩张地盘。虽然时人能够意识到“西人赛会为商务最要关键,为工艺第一战争,洵中国今日亟应举办之端”“整顿商务,先办赛会”,但囿于时势,博览会始终停留在懒、散、拒、拖的局面。即使参与和举办博览会,也都是把其作为“赛珍耀奇”的竞技场,除了专业性博览会外,综合性博览会主要以瓷、茶、绸、漆、皮、玉等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参展产品没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而西方列强主办的各种博览会,虽充斥着文明、科技、艺术、知识、工业之类的词汇,但主基调是求强、求新、求胜的传统的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展示的文艺复兴以来,通过改革和革命、侵略和霸占所取得的成果,每一次博览会背后或闪现出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期的蓬勃生气。
在民国时期,由政府、商会和社会团体举办的旨在比较观摩、品评研究、奖励竞进的国内商业展览,成为民国时期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长期性的商品陈列所和短期性的商品展览会,因与风起云涌的国货运动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明显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竞争理念等民族主义特征。在1910年代,中国共举办了不少于30次的各种展览会;1920年代,中国举办的国货展览会至少有38次之多。就商品展览来说,如西湖博览会工业馆设四大陈列室个展区,分别展出棉纺、机械、化学、电子等各类工业品数万件,另外设铁路陈列处、航空陈列处和电信陈列处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博览会经历了1949年至1978年的曲折发展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迅速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博览会对应计划经济时代,政治性强,与政府行为紧紧捆绑在一起。而到了第二阶段,博览会对应市场经济时代,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博览会呈现专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独立成为一种主体经济部门。在这一阶段,博览业与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和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已成为展示形象、推动进步、拉动内需的一个朝阳产业。这一过程中,博览会与中国创造一体两面,成为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和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但圆了中国的百年博览梦,而且显示了中国已成为一个博览大国和博览强国。此次世博会展览的不只是具有中国独特元素的各种高科技商品,更多的是中国独创的各种先进性理念。比如,中国馆以“寻觅”为主线,通过“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3个展区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倡导低碳理念和绿色环保理念、科技信息技术应用。这些思想,是人类文明精彩对话中中国创造、中国力量的一次呈现,是中国形象、中国竞争力的一次展示。
(作者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