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做一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理论读物

作者:张席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6-29

  □本报记者 张席贵

  经过精心打磨,《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近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相继出版后的制度自信之作,将“四个自信”以通俗的理论读物形式整体面向社会出版发行。

  作者与编者默契配合

  “一本好书的背后是作者与编者间的默契。”《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责任编辑王斌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作者孙来斌一向学风严谨、学术求实,在该书的理论、学术、表述上一点也不含糊,字斟句酌,坚决“守正”。孙来斌还发挥自身语言深入浅出、辩证幽默的风格,使该书内容鲜活生动,把一个个深刻的制度理论通过一个人、一个家做示范讲述,令人顿开茅塞,体现了创新。

  高深的理论经过孙来斌笔耕更增添了许多“人间烟火气”,也更容易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使该书更加通俗易懂,孙来斌将篇章名、标题精心修改,比如原篇章名“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基本逻辑”改为“守正创新让中国制度行稳致远”等。

  重点内容反复修改

  王斌清楚地记得,她拿到初稿时是2019年9月10日下午,当时的初稿专业性还是相对较强,于是就向作者提了建议,希望内容更通俗易懂。经过沟通,作者在后记上做了初步尝试,后续作者对正文的篇章名、标题参照责任编辑提出的通俗化要求等都做了调整。

  调整的内容包括书名在内。作者对《守正创新――中国制度行稳致远之道》《中国制度永葆活力之道》《守正创新――中国制度永葆活力之道》等这几个书名反复推敲,最后还是决定用作者在《人民日报》发过的一篇文章名《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

  目录先是由王斌来改,再给作者做修改,比如篇章名由原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力支撑”改为“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坚毅前行,锻造强大精神动力”,作者又再次修改为“强民族、固阵地而发展的文化制度”或者“兴国运、强民族而发展的文化制度”,与上一章名称“因优势、因特点而发挥的政治制度”遥相呼应。

  “封面做了十几个,力争做到最好。”王斌向记者介绍,最后拟定了几个封面,又经过反复推敲确定现在的这本书的封面风格,作者在封面设计上也全程参与,提意见、提想法。初稿封面设计者只考虑到美观,后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提议,在不能大动的前提下,将突出方块改了新字,体现了守正创新。

  准确到每一个标点符号

  “书中一些细节的处理,首先是注释,尤其是领导人的讲话和重要表述,需要准确,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为了编好这本书,王斌多次来到吉林省图书馆,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核对引用是否正确,有疑问的地方立即找作者核实后再去确认。

  全书分7个专题,每个专题约1.5万字,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王斌介绍,在阐述“中国制度的成功是必然的”时,紧紧围绕中国制度的变与不变、民族性与开放性、公平与效率、民主与民生等问题展开论述,言简意赅地把中国制度的基本理念、制度资源、制度主题、资源配置机制等讲得清晰明白,更容易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我担心有闪失,核对的工作重复三四遍,一直干到书要下厂。”王斌向记者介绍,她并没有白费功夫,虽然方法笨,但有很好的成效,最后精确到引号是放在句号前还是句号后,适不适合用引号。王斌还认真核对书中的一些语句,这些工作对保证这本书的质量都非常重要。

  “传说大禹治水,左手执规,右手执矩,有规矩才有方圆,多年水患得治。”王斌向记者介绍,有幸作为《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制度这个规矩的作用和优势,也让她体会到,做书背后也要有个规矩、有个标准,那就是用真心、匠心做书,用编者的职责,完成作者的使命,方得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