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八桂大地扶贫壮歌

――评朱千华新书《挺进大石山:广西精准扶贫纪事》

作者:王建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4-23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王建平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挺进大石山:广西精准扶贫纪事》这本书有三个特色。

  首先,它紧扣时代的脉搏,描写新时代的新内容。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展开的脱贫攻坚既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运动,也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宏伟壮举。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题材!作者朱千华历时一年半,先深入广西各地去采访,再精心创作,奉献出这部38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它以细致的叙述与描写,真实地记录了脱贫攻坚的事迹与细节,真实地记录了人们思想观念、心理情感的变化,为波澜壮阔的扶贫历史增加了形象,增加了质感,增加了温暖。因此,它不但具有历史的价值,也具有文学的价值。在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时刻,它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没有直接参加扶贫的读者而言,我们读了它,心灵世界得洗刷,思想境界会升华,享受到脱贫的精神喜悦!

  其次,它表现人物的灵魂,描写了新时代的新思想。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是否写出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朱千华在创作时深谙文学要塑造人物形象之规律,整体构思立足于写人,以人带事去写扶贫,塑造了19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有扶贫干部,有脱贫楷模,还有为脱贫而献身的英雄,这些形象均具有动人的魅力。如卷三的《绝地逢生:石山王国的传奇》写广西大学毕业生蓝钧和他的石漠化葡萄园,我因为曾在广西大学执教,对蓝钧产生了审美的亲近感。有的情节和细节竟然让我读得热泪盈眶,例如县委、县政府对蓝钧多方面的扶持,以及蓝钧到广西农业科学院找白院长求助,白院长立即带领专家火速救援,等等。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简单地记叙事迹,而是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真实情感与心理活动,写了他们的努力,写了他们的挫折,进而揭示出扶贫要扶志(志向),扶贫要扶智(智慧),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大主题、大道理;不但写大事件,而且写小细节,让人物散发出生活的气息,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散发出思想的光华。

  最后,它讲究叙事的技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报告文学因为具有新闻性、写实性,一般都会照事直写,可能导致作品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而朱千华讲究写作技巧,并且十分娴熟,在叙事中时常打断读者的心理定势,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例如开篇《无手干部:开山辟路拔穷根》不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叙述,而以一个戏剧化场景开头:黄立温去到古春村村头,拒绝了村里韦支书热情伸来的手。这种打破常理的行为不但让韦支书和村委们瞠目结舌,也让读者目瞪口呆,急于往下寻找答案。这不仅把黄立温无手残疾的特点写出来了,而且让读者印象深刻,并对主人公顿生敬佩之情。黄立温在五保新村第一夜的经历,则具有小说叙事特征或者说像一出悬疑电影场景。这些写法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