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病毒神秘面纱

作者:刘清 张亚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4-23

  □刘清 张亚如

  在全世界新冠肺炎暴发之际,关于病毒的问题一一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病毒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复制并传播的?病毒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人类是如何发现病毒并进行研究的,历史上人类又与病毒有怎样的“恩恩怨怨”?人类与病毒的未来又该走向何方,人类应该消灭病毒,还是与“毒”共舞?

  《病毒博物馆》(北京大学出版社)仿如一座引入入胜的小型“纸上博物馆”,为我们揭开了病毒的神秘面纱。书里通过340余幅高清电镜彩图和示意图,详细介绍了全球101种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病毒。透过作者深入浅出的介绍,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病毒惊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对地球生命、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影响。正如美国的《生物学新书报道》所说:“这是一部对病毒科研人员卓越工作的颂歌……精美的插图使本书平易可读,适合各个层次的生物学爱好者;广泛的知识涵盖面,让病毒学家也能愉快地阅读和分享。”

  《病毒博物馆》勾勒出了病毒自成一派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意识到病毒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病毒不仅如我们惯常所知的,可以感染人类、动植物,它还能感染原生生物、细菌和古菌,病毒可以感染一切生命形式。最令人惊奇的是,病毒不仅在自身与细胞的各种物质交换过程中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还将宿主的特性、环境的变化,全盘考虑谋划,以达成最终的传播目标。病毒与宿主具有十分亲密的互作关系。

  这种互作关系的一个表现就是,虽然我们通常将病毒视为病原体,但它们并不是全都有害。与我们惯常的认知相反,很多病毒可以与宿主共生,也就是说,它们从宿主那里获得所需要的,但并不给宿主带来危害。事实上,引起疾病会使病毒不受欢迎,或被宿主快速察觉并寻找消灭其之法,所以一些病毒会极力避免使宿主染病。如果病毒在还不能传播之前就导致了宿主的死亡,这对病毒而言同样是不利的。很多病毒甚至与宿主是互利的,它们给宿主带来生存所需的好处,同时也从宿主身上获利。

  病毒的“利”表现在有的宿主可以从病毒身上获得好处,从《病毒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病毒对生态平衡具有巨大作用,还对人类科学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海洋病毒“聚球藻噬菌体Syn5”杀死海洋里大量的蓝细菌(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生命体)及浮游植物,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海洋甚至整个地球,都会成为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细菌汤”。可以说如果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也不会有其他物种。而科学家们在发现新病毒的同时,也将病毒改造成可利用的工具,用来控制细菌、传输基因,以及构建纳米材料等。比如腺病毒便是分子生物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没有病毒,人类的科学研究也将少了重要的工具。

  此外,书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其包含的101幅电镜彩色图像。最小的病毒只有17纳米,而最大的病毒也仅和细菌的大小相当。这个神秘莫测的微观世界,当它们以清晰的彩色电镜图片展现在人们眼前时,仿佛宕开一片天地。

  随着越来越多病毒的发现,特别是在常规的医学和农业领域之外的病毒的发现,以及对病毒愈加深入的研究,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帮助、制衡甚至是博弈的例子,将会越来越多,人们对病毒的认知也将越来越清晰。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这漫长的探索之路上,《病毒博物馆》的出版正提供了一个窗口――面对看似可怖的、相对远离日常经验的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去了解它,努力去正确地认识它,进而克服它,合理地利用它,与它一同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与“毒”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