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的爱童使者

作者:崔昕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09

  □崔昕平

希望出版社

  张石山先生为孩子们写了三本奇妙的小书:《无字天书》《方言古语》《一画开天》,希望出版社以洁净的素色小开本加以呈现,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套“讲给孩子的传统文化”。

  这套小书的创作,源自张先生在晋土生活、学习、浸润、积累的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可谓“信手拈来”“信马由缰”“从心而出”“从容有度”。《方言古语》聊“与古人对话接头的密码”,显示了作家在语言学尤其是音韵学方面的功底。“晋语”在北方方言区自成体系,本就是一个极富研究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的文化现象,生活视角下对古风古韵的阐释,令人深感受益。《一画开天》聊“中国民间的数学教育”,将民谚中的数字谣与民间数学教育自如集结。《无字天书》聊“书本之外的文明教化”,将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的教养教化演绎为故事。书系所涉及的传统文化,打捞了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更复现了大量令人叹服的民间智慧。能将这些传统文化瑰宝在新一代儿童中传播延续,是极有意义的。书系在讲述故事中还穿插了作家基于传统文化观点的研判,指向了文化传承的当代思索,具有广义的文化意义。

  从文学的角度论,张石山先生当属儿童文学的有缘人。他的首度儿童文化读本书写,显示出举重若轻、童趣天成的韵味。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山药蛋派笔法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气息,幽默诙谐的笔法,生动、传统的讲故事手法,这些气质,恰恰与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达成了某种天然的和谐。书系对寓教于乐把握极好,语言与儿童自带亲近,善用口语,句式短促,表意精准;篇章短促,转承有序,逻辑分明,不带“掉书袋”之感,也丝毫不令人乏味;看似祖孙闲话,细读却有满满的“干货”,同时又点到即止,不蔓不枝。几个贯穿其间的形象,异常生动:“布袋爷爷”,是位书袋爷爷,民间故事,信手拈来;两个孩子“问到底”与“听不够”的对话生动诙谐,看似插科打诨,往往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让零散的知识找到最舒适的阅读关联。张石山先生深谙儿童读物的“激趣”手法,常常借助对话,调动孩子的探究欲,推动故事,向内里的规律、含义演绎而下。

  张石山先生也是文坛闻名的“八一期”北大作家班的学员,那曾是个童心、文心的大聚会。张石山先生执笔为孩子们书写文化读本,如同一次适时的文学“归来”。期待张石山先生化身书系中的“布袋爷爷”,为孩子们讲述更多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