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
具体而微的中国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09
□陆志宙
译林出版社
“南京是我写作的根基,是我熟悉的地方,我必须得坐在这个椅子上才能说话。”2019年8月,南京籍著名作家叶兆言集其40年写作大成的最新力作《南京传》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提起叶兆言,绕不开两个词:一为南京,二为历史。南京是其写作的一把椅子,借此观照大千世界;历史为彰其观念价值之载体,由此探查时间流转。40余年,对作家生涯足够漫长;以南京为基点,兜兜转转已出版上百部作品。如此旷日持久的写作历程,最终发酵沉淀、酝酿累积,而成《南京传》。
《南京传》洋洋洒洒20余万字,纵跨千余年,从公元211年到1949年,是为城市立传,更是给历史加注。给《南京传》分门划类,摇摆于其亦史亦文的繁杂笔触。为史,内有太多叶兆言个人的兴衰感慨;为文,书里各处充斥着考究的史料笔录。有评论者称,叶兆言“征引资料的宏富,涉猎论文的广泛,且不说历史经典读本,南京乡邦文献,就连王少华的文章,逯钦立教授的论文,汪士铎的日记,都注意到了,给人以六经注我信手拈来融会贯通的挥洒自如之感。”确实,关于南京的文本很多,随笔资料更是汗牛充栋,叶兆言在字里行间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温度,这与他所承袭的历史文化写作传统息息相关,更体现了他凝视历史的野心,通过《南京传》,通过南京这扇窗户把中国历史说一遍。
自1980年代起,叶兆言即浸淫于历史散文的非虚构写作中,未曾歇缓。叶兆言以朝代为章,回溯2000年前秣陵的一株小树苗,如何走过三国烽火、六朝金粉、南唐挽歌、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在历史的洪流中淬炼成形。叶兆言认为,东吴、明朝、民国是南京历史上最重要的3个朝代。“孙权奠定了南京城的初步规模,没有东吴就不会有六朝繁华;明朝朱元璋用高高的城墙,把这座城市固定了下来,使南京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砖城;民国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现代化的活力……”在《南京传》的写作中,叶兆言以一种“遮光的”零度叙事的方式来讲述,在他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南京城很像一个阅尽繁花的世家子,呈现看尽浮尘静如水的人文状态。叶兆言以文人之风度和汉语之雅致重现故都旧城湮没的辉煌,不学究不傲慢,举重若轻,打捞历史细节,还原昔时现场;冲淡平和中暗藏机锋,嬉笑怒骂背后毕现敦厚真诚。他用话家常的方式拆解史料,将厚重刻板的历史解码重组,秉持文化与平民的双重视角,以史学家的考据、文学家的叙事,抽丝剥茧,摹写南京城的前世今生,描绘其千年历史的巨变沧桑。
以一部《南京传》,叶兆言完成其一个人具体而微的中国史。
该书入选2019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其学术价值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前司长陈文玲女士的评价:第一,具有战略性,因为它研究“一带一路”,不是就技术谈技术,而是具有战略的眼光和视野。第二,具有系统性,对“一带一路”进行全面梳理,不是一个截断面。第三,具有创新性,在一些理论观点的梳理方面有很多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