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那座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9
今年是抗日战争题材儿童小说创作和出版十分引人注目的一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许多写作和出版的规划铺垫、准备已久。近年这一题材的儿童小说写作,逐渐显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进一步深入这场战争的现实与细节,二是进一步体现童年视角的艺术特点和意义。马三枣的《芥园花铺》、张忠诚的《牛轭山下》、王苗的《通往春天的小路》等作品,除了对这场反抗侵略的战争战场的讲述,还分别涉及日本“开拓团”、“集家并村”暴行等侵略战争的更多残酷现实与真相,以及北平地下党秘密抗战的历史。可以预见,随着这类写作的推进,还将有更多的战争史实进入儿童小说的表现世界。这无疑是当代儿童不应该忘却的历史和生活。当然,相比史实本身,对儿童小说来说,更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以童年视角准确、合宜地表现战争及与此有关的一切。这也是历来战争题材儿童小说创作最大的困难。就此而言,《芥园花铺》特别的双线叙事、《牛轭山下》地道的乡土叙事,以及《通往春天的小路》隐藏的相嵌叙事,无不为这一写作提供了新的探索经验。
历史如山,语言和记忆是垒成这山的一块块石头,对民族和个人都是如此。这些年来,童年回忆题材的儿童文学写作出现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谢志强的儿童小说《世界上最大的鸟巢》,以作家童年时代新疆农场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为基,在真幻莫辨的童年玄想感觉中,写出了《小王子》般的诗意和怅惘。“世界上最大的鸟巢”,是童年时代我们看待和想象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是所有远大辽阔的梦境,像绿树一样点亮生活的沙漠,像太阳一样照耀生命的天空。乔叶的散文集《太阳落在了哪座山》、庞余亮的散文集《平原与少年》,用回望的视角和声音讲述往事往物,曾经习以为常的一切,甚至艰难忍受的一切,在回忆的此刻被赋予新的延展和色彩。殷健灵的散文集《灵灵的八音盒》,从童年之物寻索、回溯消逝的形象、声音、空间和时间。小猪储蓄罐、饼干桶、铁皮铅笔盒、铝制饭盒,生活如这些微物一般细小易碎,也如它们留下的记忆般坚固长久。
有些文化的记忆在童书中被一再书写,也在书写中得到一再焕新。贵图子的图画书《十二生肖》,以富于创意的文字、插图和装帧设计重新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游戏、秩序与狂欢、古老的传说与新鲜的童年合而为一。小河丁丁的儿童小说《竹婆婆》,也是借童年的眼睛和脚步向文化深处探寻。童年的本能是向前跑,去迎接、拥抱一切新鲜的、向远的。像读《科学打卡游太空》那样,从地球到太空,从宇宙到黑洞,一直向着无限远乃至看不见的时空。但当我们看向这个不断奔跑的童年,又总会同时感到某种慢下来的冲动,慢慢地,不着急,这里看一看,那里瞧一瞧,像在竹婆婆的竹林里,在竹君子的画图中。童年小小的身影在这两半世界之间穿梭,不论哪一半对他来说都趣味盎然。
所有的写作都寻求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为什么常与童年有关?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称自己的小说是在“对往昔的回忆”中“重新发现”童年。当然这个童年是充满隐喻性的,它是我们每个人心里属于自己的那座山、那片平原、那条河流和那间小屋。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前,不断寻找重回此处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