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文人魂

作者:文学评论家 马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9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学作品在延续历史记忆的同时,呈现出深刻的思想转向与创新,更多地表达出对现实的关怀,即从纪念走向警示,作品不再局限于宏大战争全景,而是聚焦微观个体命运,通过小人物视角折射历史洪流。

  王尧的长篇小说《桃花坞》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聚焦苏州桃花坞地区方、黄两户知识分子家庭的命运,细腻的日常叙事与宏大的历史语境交织,勾勒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烽火中的精神成长轨迹。作品将笔触沉入江南水乡的街巷深处,以家族记忆为切口,展现了战争创伤、家国抉择与文化坚守的复杂图景。作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作品,《桃花坞》以“小历史”见证“大时代”,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创作本身,更在于为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提供了独特的文本范例。

  徐则臣的《域外故事集》是一部横跨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以9个国家的10则故事为载体,在现实与魔幻的交织中,撕开不同文明相遇时的褶皱。每个故事都是一场文化探险,勾勒出中国面孔在异域的生存镜像。作为文学试验场,书中作品虚实交织,这种“半真半假”的叙事,既保留了地理空间的真实质感,又赋予故事无限的可能性。

  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秘密世界》,为《红岩》的前续。时隔38年,这部文学遗珍再版问世。作品聚焦抗战时期华子良在“移动秘密牢狱”中的斗争经历,以情报世界的深层隐喻,展现全球情报网络与革命隐蔽战线的复杂图景,为理解《红岩》故事背景提供了历史纵深感。在《秘密世界》中,作者还对英雄群像进行了扩容,除双枪老太婆等经典角色外,该书新增了施飘萍、熊树人等狱中共产党人形象,这些在酷刑中坚守信仰的英烈,以集体肖像丰满了红岩精神的血肉经纬。

  张庆国的《绿色的火焰》,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全貌的非虚构作品,记录了在河山破碎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人如何存留中华文化的星星之火。作者跨越15省25地的寻访不仅是收集素材,更是一种历史现场的“重返”与“体认”,通过脚步丈量历史,将地理空间与历史记忆、人物足迹紧密相连,赋予历史叙述强烈的现场感、温度感和实证性,书中不仅展现伟力,也深刻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战乱中的物资匮乏、颠沛流离、亲人离散、精神煎熬甚至政治高压下的抉择与挣扎。这种对困境的真实呈现,使得他们的文化担当显得更加悲壮和可贵,亦是对烽火中文人魂的重新塑造。

  路内的长篇小说《山水》,以汽车司机路承宗的40年驾驶生涯为线索,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与宏大的时代变迁中,构建了个体命运与历史共振的叙事。小说突破传统公路文学的线性流动,通过“回环往复”的空间轨迹——从苏南小镇吴里到青浦、嘉兴、绍兴,不同年代的汽车始终在重复的道路上往返——形成对“流动”与“封闭”的辩证思考。

  文学是与记忆相关的精神创造,更是对抗集体遗忘的永恒战场、重构历史灵魂的“炼金术”,以及人类在时间废墟上重建意义的终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