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音像主题出版的融合编辑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9
文艺如风,抚慰心灵,传递着一个时代的风貌、精神和坐标。就文艺音像出版机构而言,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是其弘扬主流价值、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笔者作为中国唱片集团多年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就近年来文艺类音像主题出版的策划和编辑思路以及多维的传播创新路径进行梳理,希望为行业提供借鉴。
以时代命题为主线 发挥文艺出版的价值引领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千变万化,文艺作品的生产与传播的门槛被技术持续拉平,文艺作品传播的渠道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和流媒体平台已逐渐取代唱片成为音乐作品发行与传播的主要渠道。与之相伴的是,音乐不得不依附短视频成为背景音乐才能有机会成为“热歌”,算法和流量逐步成为音乐作品在平台“商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如果对于文艺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仅有“热歌”一个维度,那么作为文艺出版工作者,对于“高峰”的引领、对于文明的传承,对于这个时代的贡献又该如何体现?
通过文艺主题出版去记录伟大时代,是文艺音像出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更是难得的人生际遇,需要坚守阵地,以时代命题为主线,发挥好“高峰”引领的核心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守正创新,在选题策划与编辑出版全过程中,时刻把握时代命题,心怀“国之大者”,积极主动创新编辑思路,拥抱新的媒介和传播形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以“策展”思维为主导 创新选题策划架构模式
在数字时代,发挥文艺出版“价值引领”的作用,不是简单地把传统音像出版数字化、多媒体化,需要从编辑理念到出版机制的深层重构,将“有组织、有遴选、有引导”的出版优势,真正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可传播”的时代叙事。这就需要我们文艺音像出版工作者直面导向压力、应对技术变革与挑战,创新编辑思路,融合出版传播,开拓文艺出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局面。
在传统的文艺音像编辑出版中,通常以作品年代、艺术类别作为编辑架构,此种编辑思路在当下作为传递时代脉搏,讲透鲜活思想为目的,其影响力和效果略显单薄。以中国唱片集团为例,近年来,基于向“融”而进、和“合”弥新的新型内容创制、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体系,充分利用存量精品,同时组录当代文艺精品版,陆续策划编辑出版了一大批新型融合主题出版节目。如《国之颂——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100部优秀音乐作品辑》《古乐寻声——中国古典音乐鉴赏》《中国音乐的精神密码》《百年回响:唱片里的中国》《中国当代国乐名家原创作品集》等,多次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国家出版基金等,也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策展”思维为主导的选题策划架构模式。
比如,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之颂》,打破以往文艺类宏大主题音像出版以编年体或音乐类别体的篇章架构,紧扣“国之颂”的主题,借鉴大型主题策展模式。以“红色基因”“人民情怀”“英模故事”“手足相亲”“走向复兴”“中国力量”“赶考之路”“文明足音”“时代华章”9个主题篇章,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将1949至2024年这75年间精编精选出来的100部“具有新中国鲜明时代记忆”和“见证新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优秀音乐作品,以此策展主题分类呈现。
再比如,在2023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强国复兴新征程》音乐精品集中,以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为出发点,在编辑架构中,以“时代之变”“人民之呼”“强国之志”“复兴之梦”“同心之力”“青春之声”“山河之美”“华夏之韵”“文明之汇”分别对应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不同篇章与主题。收录的百余部音乐作品涉及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航空航天、“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等丰富内容,将优秀原创音乐作品主题与专辑分主题分别对应,多维度呈现新时代新征程上朝气蓬勃的新风貌。以此编辑思路,更容易从小切口展现大历史大时代。
捕捉小落脚的情感共鸣 把鲜活思想讲鲜活
在融合出版时代,要善于不断扩大出版的外延面,借助新的载体与渠道,把“宏大叙事”拆解为“可代入的个体故事”,以音乐与影像的先天优势,深挖文艺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捕捉平凡人于大时代小落脚的情感共鸣,“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在策划和实施主题出版项目《国之颂》的过程中,在每个分主题下,开设“文艺名家面对面影像实录”与“时代故事”专区。在专辑收录的100部优秀文艺作品的主创人员中,邀请10位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文艺工作者,以口述影像的方式,讲述作品背后的时代故事,展示一个个生动真实的历史瞬间。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何占豪以“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为切入,讲述《梁祝》如何取材于民间并回馈人民的生动故事;歌唱家关牧村讲述其从基层工人岗位走向歌唱家的艺术之路上始终坚持为人民歌唱,表示“到了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工人师傅”……
作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原住民的年青一代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重要的创造力量。主题文艺出版的领域应紧密利用传统编辑优势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吸引更多年青一代的关注。比如,我们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音乐的精神密码》项目中,特别邀请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创作团体,以微纪实的方式,讲述在游戏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将陕北说书、长调、戏曲等多种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揭秘伴随游戏传遍世界的中国旋律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与文明基因。
在专辑出版载体方面,除了实体光盘外,同步增加电子出版载体,以及二维码音视频专区。在专辑出版前,专辑里的文艺作品内容便开始在“学习强国”、中唱在线等平台线上开设主题出版项目专区展播。比如《国之颂》展播开启上线一周内,就在“学习强国”平台收获千万+的播放量。这些文艺作品背后故事的影像,也以短视频的方式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展播,收获许多用户的真诚留言,编辑也可以与听众实时多元互动,也带动了中国唱片的融合编辑出版传播转型路径的深化。
当技术消解边界,出版人更需要坚守“把关人”角色,让音乐回归情感,让“高峰”照见时代,以融合出版传播之翼,托举更多记录民族复兴足音的精品,在算法洪流中筑起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作者单位: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