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5个重点

作者:刘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8

  当前人工智能与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共同点燃了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引擎,推动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的传播变革。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路径,是对生产关系作出适应媒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调整。

  第一,完善构建战略传播体系的顶层设计。面对纷繁复杂的大舆论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不断完善和改进四级媒体传播体系。

  第二,深化主流媒体平台化、智能化运营。有品牌优势和受众群体的主流媒体,宜根据履行宣传职责和市场需求分类改革,调整力量布局,保持科学合理的结构,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等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契机,集中力量建设、整合、改造自主可控的互联网传播平台。针对受众多层次需求,打造高效精准的用户画像,加大“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平台运营模式,建立和发展媒体型智库、数字文创、直播电商等新业态。

  第三,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改革主流媒体机关化结构设置,建立扁平式组织架构,推行“事业+企业”管理模式,推广“揭榜挂帅”,实行事业部制、工作室模式,减少媒体内部层级和部门数量,分类整合内容、人力、技术、经营、数据、固定资产资源,构建“策划—生产—运营—反馈”全链条协同机制,建立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优化平台组织形态,确保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有机统一。

  第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面向智媒时代的全链条、综合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作为主流媒体获取资金支持、奖优罚劣等的依据。媒体评价体系建设包括内容质量标准、经营业绩标准、技术合规标准等。在内容质量维度,包括宣传导向评估、原创性指标权重等;在传播效能维度,建立覆盖广度(触达率、传播速度)与深度(舆论引导力、社会关注度)的双重指标,量化受众参与度,包括评论质量、UGC互动量及用户行为数据(阅读、转发、点赞等);在评价主体维度,建立多部门协同评价机制,避免单一部门视角局限,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结合舆情监测、受众调查等外部数据交叉验证;在反馈与优化维度,通过AI实时追踪考核指标异常波动,触发预警机制,建立定期评价报告生成制度,形成周期性改进建议。

  对主流媒体的评价除了传播绩效,还应考评人才培育情况、技术进步效果、产业发展成绩、国有资本运营收益等。要加强评价客观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考评公平性、科学性。同时,要给予媒体发展试错机会和一定容错率,激励在技术研发和内容创新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媒体通过生产关系深刻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媒体生产效率,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增强竞争能力,使主流媒体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需要的大舆论场的“主力军”。

  第五,建立灵活机动的用人制度。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体制身份”带来的保障优势,又要进一步激活市场化带来的竞争活力,采取“赛马”选人等方式,开展岗位竞聘,保持编制池常态有序开放,开通绿色通道,把好引入关口,向事业部、工作室等下放用人权,提高用人效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优秀骨干人才业绩激励办法,探索实施项目制绩效管理分配机制,向内容创意、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领域倾斜。探索公司化运营单位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任期激励等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推动骨干人才与媒体机构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本文选自《中国记者》2025年第6期,作者系新华社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