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

——读《我的抗战故事——20位抗战老兵的口述》

作者:刘大伟 张紫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8

  《我的抗战故事——20位抗战老兵的口述》

  ISBN:978-7-202-17535-4

  主编:张军锋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出版单位:河北人民出版社

  定价:45.80元


  20年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河北电视台纪录片团队在王海平主任带领下,历时3年半完成18集大型口述体纪录片《八路军》。该片通过采访近400位八路军老战士,以鲜活的个体记忆还原抗战历史,风格鲜明、价值独特,播出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此后,基于拍摄积累的珍贵口述史料,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张军锋主持先后推出两部重要文献:一是《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2005),二是《八路军口述史》(2015)。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抗战故事——20位抗战老兵的口述》(以下简称《我的抗战故事》)一书,正是从这两部经典著作中精选提炼而来。

  该书由张军锋主编,书中收录了20篇八路军老战士访谈记录,受访者覆盖前线、后方、抗大、报社等多条战线,涉及晋冀鲁豫、晋察冀、晋西北、山东等主要抗日根据地。尽管这20篇口述文字字数长短不等,每位老人的语言风格也略有差异,但每一篇都是饱含老战士激情、深情乃至痛苦、血泪的文字,他们的亲身经历构成了对抗战历史的立体见证,生动还原了敌后战场鲜为人知的细节场景,全景式呈现了八路军将士的战斗历程与生活图景。

  《我的抗战故事》一书既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现场的鲜活质感,又以微观叙事呈现了宏大历史背后的个体温度。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抢救性记录民族集体记忆


  该书通过口述史形式,系统整理了晋冀鲁豫、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老战士的鲜活记忆,书中既有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的民间叙事,亦饱含老战士对战友、百姓支援抗战的深情追忆,立体还原了多维度的历史现场,为后人留存了珍贵的“活档案”。这些口述史料“真实、生动、深刻”,填补了历史的褶皱与留白,让那些曾被岁月模糊的抗战图景重新显影,弥补了文献记录的抽象性,更让历史的温度穿透纸页,使历史更具温度。


  二、以微观叙事诠释宏观历史


  区别于传统史书的宏大叙事,该书聚焦普通战士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可见诸多亲历者的微观视角:郭瑾讲述一二九师司令部驻地军民同心——反“扫荡”时共筑防线、打伏击时协同作战、灭蝗灾时并肩抢收、修漳南大渠时合力挥锄;赵廉洁则回溯晋绥八军分区二支队武工队侦察敌情时潜踪匿影、缉拿汉奸时果敢机变、炸毁碉堡时舍生忘死……这些从个体生命里生长出的记忆碎片,拼贴出战场的残酷细节、军民交融的温暖图景以及艰苦卓绝的日常坚守。这些口述史料通过“真实可感的个体叙事”,让抗战精神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生命记忆,激发读者对家国情怀的共鸣。


  三、创新红色基因传承路径


  该书既是历史研究的文献,更是生动的思政教材。书中老战士的口述,将抽象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老战士坚守信仰与珍视和平的生命故事,为青少年提供了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传递民族精神的叙事策略,展现了民族精神觉醒轨迹,契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既是对传统史学叙事的创新,更是新时代培根铸魂的生动实践,使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劲的生命力。

  总之,《我的抗战故事》的独特价值,在于以个体记忆重构集体历史,以个体叙事传承民族精神。当战火硝烟散尽,这些口述文字如星辰般永恒,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方能赓续红色血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永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