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40余家知名图书馆代表汇聚南宁展开交流——

图书馆正从传统“藏书架”向“智慧中枢”转型

作者:本报记者 陈妙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8

  图书馆,人类文明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是知识的汇聚之地,现代图书馆功能更是从传统藏书扩展至教育支持、文化传播、科技体验等多领域。如今,世界各国图书馆都实现了哪些发展创新?7月3日,一场汇集海内外40余家知名图书馆代表的对话,在2025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期间展开。

  多国图书馆正加速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正从传统的‘藏书架’向‘智慧中枢’转型。”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刚表示,希望此次交流会能够搭建中外图书馆及出版社间的沟通桥梁,聚焦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服务等前沿领域,促进国内外行业经验互鉴与技术融合,为推动图书馆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外馆际交流注入强劲动力。

  泰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布帕·楚查介绍了泰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中泰合作成果。目前,该馆已应用自动化系统管理超400万件馆藏,数字图书馆收录1.8万余种资源,并引入VR、AI等技术优化服务。

  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东亚馆馆长马蒂亚斯·考恩认为,AI技术或将给图书馆核心业务带来变革,面对技术高速发展与多元期望压力,图书馆需平衡“技术可能性”“可行性”与“学术相关性”。

  匈牙利国立塞切尼图书馆馆长大卫·罗兹萨特别介绍了其与匈牙利文化创新部合作推出的“图书馆挑战”计划,该计划通过创新方式促进阅读,吸引了370家图书馆参与。

  “书籍不仅是文字载体,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实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馆长金河那分享了该馆在古籍保护与科技应用方面的创新实践。她重点介绍了该馆与“古籍新科学实验室”的合作项目,运用显微CT、AI及多光谱成像等先进技术,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研究古籍的物质构成和历史脉络。

  “物理收藏”需转向“文化认同”

  如何提升中国图书在海外图书馆的馆藏吸引力及竞争力?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外部董事、总会计师朱建军认为,要实现海外馆藏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出版机构提供优质内容,也需要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从“物理收藏”到“文化认同”的转变。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何明星分析了东盟国家收藏中文图书现状,总结出中文成为东盟“语言景观”的组成部分;印尼、越南等国家的“零基础中文速成班”广受欢迎;学历互认与标准对接,正推动汉字教学规范化等变化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文斌分享道,该社连续12年进入“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社百强”前三,得益于深耕学术出版,打造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品牌图书;在国际合作、海外市场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不断拓展知识共享的广度与深度。

  会上,众多嘉宾对中国精品图书国际传播提出策略。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马小鹤分享了该馆的国际合作经验,他提到,其校虽纸本书借阅率下降,但东亚研究领域的学者仍保持较高的纸本资源使用率,可谓新的行业洞察。

  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奚彤云看来,出版社要在场景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方面不断进行研发,馆藏机构、研究团队和出版机构的通力协作,是国际合作的可靠性原则范式。

  接力出版社原社长黄俭分享经验说,在童书市场国际拓展中,技术共享与本土化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出版社应注重与海外图书馆体系的深度合作,加强研究不同地区馆藏特点,制定精准落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