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如何培养人机协作的“黄金搭档”?

作者:张凌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1

  在某高校《新媒体编辑》课上,学生小张的作业引发争议——他使用AI生成的报道获得全班最高分,却遭到“传统派”的质疑:“这算你的作品吗?”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不少的新闻院系上演。当AI写作工具以“第二作者”身份进入创作流程,我们的新闻教育该如何应对?

  AI时代新闻教育的“困境”

  “AI依赖症”蔓延课堂。“现在批改作业就像玩‘大家来找茬儿’。”某高校教授展示她的“AI识别清单”:完美但空洞的排比句、标准化的倒金字塔结构、缺乏现场感的细节描写。一项调研显示,61.6%的学生使用AI辅助作业,其中23%直接提交AI生成内容。

  更严峻的现象是技能退化。某校《新闻采写》课程测试中,禁用AI工具后,学生作业的采访深度下降32%,原创观点减少47%。“就像习惯了计算器的学生,突然不会用笔算了。”任课教师王颖感叹。

  教学体系“双轨脱节”。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院校仍在使用2018年前编写的教材,其中《报纸排版技术》等课程与业界需求严重脱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传媒集团2024年招聘中,92%的岗位要求“能熟练使用AI工具”。

  这种脱节,直接导致就业困境。应届毕业生小林回忆求职经历:“面试时让我用AI生成新闻稿,可学校从没教过提示词工程。”数据显示,新闻专业毕业生平均需要3.2个月岗位培训才能适应AI工作环境。

  伦理争议愈演愈烈。某校学生用AI生成的“虚拟采访”引发轩然大波——被访者根本不存在。类似事件暴露出教育盲区:目前仅9%的院校系统讲授AI伦理,算法透明度课程更是凤毛麟角。

  “学生能把AI用得飞起,却说不出内容安全的红线在哪里。”作为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陈洁表示,“这就像给新手司机跑车却不教交规。”

  AI时代传媒教育破局之策

  为应对AI对传媒教育的挑战,各传媒院校可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可以建立“三段式”能力培养模型。例如,筑基期(1—2学期):禁用AI工具,强化学生采写编评基本功。在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中设置“无AI月”,规定必须手写作业;开展“真人采访马拉松”,培养新闻学学生的现场洞察力。融合期(3—6学期):人机协作专项训练。开设《提示词工程》必修课;开展“AI采编对抗赛”,人类编辑与AI生成内容同台竞技。创新期(7—8学期):价值引领下的技术突破。设置“AI伦理沙盘推演”课程,毕业设计要求注明AI参与度及人工修改痕迹。

  其次,要打造产学研生态闭环。可运用课程共建、师资互通、认证衔接等多种方式。例如,在课程共建中,高校可与互联网平台公司合作开发“智能内容生产”类教材,并及时更新案例;与新闻媒体合作,寻求媒体“AI采编系统”教学端口,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在师资互通中,建立“双导师制”,聘请互联网企业中的算法工程师担任技术导师;教师每学期需完成一定学时的行业实践。在认证衔接中,高校可推进行业认可的“AI采编能力认证”;将Adobe Firefly、Midjourney等工具的使用进行考核,纳入学分体系。

  再次,要构建“伦理防护网”。如建立内容溯源机制。所有AI生成内容强制使用数字水印;建立“修改轨迹可视化”系统,像论文查重一样追踪AI参与度。建立伦理情景教学。设计“AI造假”“算法歧视”等典型案例库;开设“算法透明日”,邀请平台工程师解密推荐机制。加强行业公约建设,推动成立“人机协作内容标准联盟”,制定《AI内容生产伦理守则》。

  AI时代新闻教育案例设计

  应对学生依赖AI写作,新闻院系可要求其标注(生成)修改日志,建立AI生成内容“三审三校”机制。

  比如,某高校学生的获奖作品《AI眼中的城中村》附有28处人工修改记录。再比如,建立“AI采编实验室”,模拟真实新闻生产场景。尝试以AI负责数据抓取和初稿生成,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深度加工,形成“人机优势互补”产品业态。

  这场教育变革,不仅是技术升级,还是新闻学科专业价值的重塑。只有当我们的传媒教育能培养出既懂算法又懂人心的“双栖人才”,新闻专业才能真正在AI时代记录好时代,连通世界。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2023级摄影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