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游融合:期待IP转化产业新生态

作者:本报记者 常湘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1

  陈旭光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传媒专委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向研究”、重点课题“人工智能时代电影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制片、AIGC等高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媒介变革,改变了影像的媒介传播方式。“影视的游戏化”“游戏的影视化”,以及影游融合、动游融合等新样态备受各界关注。面对影游融合新业态、新美学、新理论、新产业,高校又应如何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呢?就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向研究”主持人陈旭光。


  IP转化成文化创意产业生产重要法宝


  从2005年的《仙剑奇侠传》到2012年的《轩辕剑之天之痕》,再到2014年的《古剑奇谭》,这些游戏IP的影视剧改编在国内颇获好评。

  “游戏IP的影视剧改编,使得游戏设计与影视创作之间不再各行其道,而是能系统地丰富游戏人物和游戏情节。”陈旭光认为,通过跨媒介叙事、跨媒介融合,互相应和,协作共融产出新型文化产品。

  IP转化,早已被证明是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影视产业生产的重要法宝。

  在世界电影史上,《哈利·波特》《古墓丽影》《刺客信条》《愤怒的小鸟》《穿越火线》都是IP转化的重要案例。陈旭光认为,这些案例在故事世界、世界观、价值观、技术支撑、市场驱动、效果评估等不同维度都表现出不同特点与共同点规律。

  陈旭光告诉记者,他通过调研发现,影游融合常见的方式为游戏与影视文本之间的相互改编、互为IP。由知名游戏IP改编的影视作品,能够推动游戏在影视剧领域的拓展,使其表现形态更丰富。同时,还可凭借已有的游戏玩家基数,使其在影视市场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向研究”所形成的成果《影游融合下的IP互化与改编研究》一书中,总结出国内外影游IP互相转化的各自特点以及影游融合IP转化的机制和规律。将世界观的转化拆解为感官层、规则层和价值层的进路,提炼出“复刻、转置、拓展、改动”的影游改编策略。

  陈旭光建议,应打通影视、游戏领域之间的壁垒,构建更丰富的IP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在IP转化和创意生产方面,影视与游戏可相互协作开发周边产品。例如,互联网企业、游戏企业与影视企业可通过出品整合,联合打造“泛文化IP矩阵”“大IP布局”,实现从IP源头到生产制作出品“一条龙”。

  游戏与影视剧分属两个不同领域,流行游戏改编并非影视市场无往不利的万能公式。如由热门游戏《阴阳师》改编的《侍神令》在豆瓣平台仅拿到5.3的评分,游戏《征途》改编的同名电影评价也不高。在陈旭光看来,游戏的影视剧化呈现应当进一步探索更多元的路径,优势互补,提升剧作质量,更新技术手法,丰富视听表达。

  “一个国家的科幻电影代表国家的想象力高度和工业技术水平。而目前,‘科幻影视+游戏’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更是有待市场验证。”陈旭光表示。


  虚实结合开辟影游融合发展新维度


  计算机引擎技术及虚拟现实(VR)、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影游融合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扩展现实技术,为影游融合开辟了新发展维度。

  “虚拟现实、动作捕捉、3D建模、物理模拟等技术不仅适用于增强游戏体验,更能提升影视剧视效。”陈旭光介绍说,VR通过构建虚拟环境,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游戏和影视内容,增强了沉浸感和互动性;AR则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叠加,为用户带来虚实结合的独特体验。

  在制作技术方面,陈旭光呼吁,希望影视企业依托游戏的魅力与原IP的固有价值,弘扬游戏精神。充分利用开发游戏引擎技术,提升影视剧视听质感与质量,在推动影视行业发展的同时,反哺游戏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迭代与互利互补的良性循环。

  “区块链技术在影游产业中的应用为数字资产提供了可靠的加密和确权方式,解决了版权保护和数字资产交易的难题。”陈旭光说,其也可以确保游戏道具、虚拟角色等数字资产的唯一性和所有权,实现安全、透明的交易。

  不过,陈旭光也坦言,因电影、电视剧、网剧、游戏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仍存在条块分割。因此,陈旭光建议,管理部门应加大协同力度,聚焦融资支持、审批优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协调统筹管理,加速产业升级与创新突破。


  新文科建设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


  面对影游融合新业态、新美学、新理论、新产业,高校正在通过学科重组、技术革新、价值引领与产教协同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构建适应影游融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更是复合型大众文化。而游戏的青年文化性更强,影游融合的跨媒介、跨文化性更具渗透力。”陈旭光介绍说,影游融合专业是技术、技能加人文、美学、艺术的综合,是典型的新文科。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大力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及文化创新,培养兼具创意能力与技术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

  现在,各高校影视戏剧专业非常普遍,而游戏专业凤毛麟角。在陈旭光看来,影游融合人才就业前景广大,适应性强,且可以缩小游戏与影视行业的报酬差距,有利于共同发展。因此,他建议,在各个高校设立影游融合专业。没有条件开设游戏或影游融合专业的高校,可先设置游戏设计、交互叙事、3D建模、虚幻引擎/Unity 开发等相关课程,还可开设影游IP 开发、虚拟制片技术、沉浸式叙事设计等交叉课程,加强人工智能类课程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互联网、影游融合、人工智能高科技时代,是英雄出少年的时代。”陈旭光表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通过数字化课程和实践教育体系重塑文科教育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加强学校与业界的沟通,请业界导师进校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为青年游戏高手、游戏设计人才创造创业条件,培育出更多像“杭州六小龙”那样的高新科技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