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般童声唱响民族团结乐章

作者:海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6



  这些孩子迎着风,展开手臂,亮出雏鹰飞翔的姿势:展翅、起飞、抖羽、盘升、起伏、盘旋。他们跳得生机盎然,优美灵动,宛如一只只雏鹰初次舒展羽翼,飞向高空。

——摘自《雏鹰合唱团》


  帕米尔高原的鹰笛穿过云层,穿透稀薄的气流,与拼力飞向帕米尔雪山的雄鹰振翅合为一体,与塔吉克族孩子天籁般的童声交织在一起——这是作家毕然在《雏鹰合唱团》(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中为读者创造的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视听意象。这部小说以汉族支教老师为塔吉克族少年儿童组建雏鹰合唱团的故事为载体,构建了一曲多声部的成长叙事交响乐。

  《雏鹰合唱团》的叙事结构颇具特色。少年香港、马克、艾山和哑巴女孩妮莎及支教老师伍子健、秦歌,6位不同的叙述者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成立合唱团、与梦想一起飞翔的核心话题,作品呈现出精妙的“莲花瓣式”美学特征。小说以合唱团的组建与发展为中轴,每一章节如同莲花瓣般向外舒展,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展现不同人物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抒写。这种结构既保持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线性叙事的清晰度,又通过多视角叙事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作品以塔吉克族少年儿童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对鹰笛、手鼓、鹰舞等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外部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妮莎的视角又为读者打开了塔吉克族残疾女孩特有的内心世界。汉族支教老师秦歌和伍子健的视角则传递了教育者的理想、情怀与困惑。毕然巧妙地将这些视角编织在一起,如同塔吉克刺绣般繁复而和谐,使小说在保持儿童文学可读性的同时,具备了复调小说的艺术深度。

  《雏鹰合唱团》的文学语言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美,既保持了儿童文学的明快节奏,又融入了塔吉克族语言的音乐性。在叙述语言上,毕然善于使用短句和重复修辞模拟童声合唱的节奏,这种语言风格既适合儿童阅读,又具有诗性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形式的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书中一再出现飞翔的鹰、鹰舞和雏鹰合唱团的名字,这些意象巧妙地将塔吉克文化图腾与音乐体验融为一体。

  在文化认同的构建上,《雏鹰合唱团》作出了富有创新性的探索。毕然通过故事中的艺术融合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状态。当孩子们在舞台上用塔吉克语和汉语演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奏响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这或许正是小说最重要的当代意义。

  从《雏鹰飞向帕米尔》到《雏鹰合唱团》,毕然的创作呈现出清晰的美学发展轨迹。她早期的边疆题材作品更注重异域风情的展示,而在这部新作中,则更加关注普遍人性与特殊文化背景的交融。这种转变使《雏鹰合唱团》超越了地域文学的局限,触及了更为本质的成长命题:如何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如何将传统的馈赠转化为创新的资源?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塔吉克族少年儿童,也是全球化时代所有少年儿童必须面对的课题。《雏鹰合唱团》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一曲关于文化对话与生命成长的动人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