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制作团队与地方机构携手

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流量

作者:本报记者 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3


  《家里家外》摒弃了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等四川地标建筑,转而选择了成都双流区老工厂家属院、彭祖山景区、青龙老街、青龙老电影院等“非地标”但极具年代特色的地点拍摄,用生活化的质感打开了地域文化的另一面。 资料图片


  当前,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新风口,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与内容潜力。最近,讨论度颇高的四川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播出后,不少观众去拍摄地成都打卡,买天府可乐、品尝蛋烘糕,显现出微短剧对文旅消费事业的带动效应。

  微短剧制作团队和地方机构怎样合作才能双赢?近日,由四川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四川天府新区天府数字文创城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剧”力天府——四川天府新区微短剧企业沙龙在成都举办,“微短剧带动文旅消费”正是其主题。


  多出精品是内容王道


  文旅题材微短剧发展至今,已经涌现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从业者慢慢摸出了一些“门道”,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在内容方面,出精品是现场发言者提到的高频词。芒果TV大芒工作室经营负责人李海钰介绍,其工作室创作的文旅主题微短剧有竖屏形式的,但主要以精品横屏微短剧为主,芒果TV大芒剧场以及湖南卫视都有播放这些微短剧的专属频道和时段。

  北京版淘科技有限公司总制片、导演李征提到,目前,微短剧已经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微短剧制作者应该肩负起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责任,赋能文旅产业,以及与产业融合,同时希望更多地区能够支持微短剧创作生产,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流量。

  四川红喜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导演王宏也提到,其所在机构近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精品横屏微短剧上。

  具体到实际操作中,李海钰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微短剧对文旅的带动效应,一定要在策划期就想明白到底要突出表现哪一点:“到底要体现非遗,还是城市风光,抑或美食特色,这是做文旅微短剧的核心。”


  联动合作促产业转化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拥有丰富专业背景的机构投身文旅微短剧的制作。四川梧桐映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凤阁介绍,梧桐映画的前身以做文旅产业为主,在全国16个城市拥有与32家景区的联合运营和团队运营的经验,有独立片场棚和器材。去年,梧桐映画开始尝试产业转型,单独划分一个区域来做网络微短剧,主要是以横屏为主。公司目前关注的大方向更多倾向文旅、职场等题材,已经与地方文旅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

  除了介绍取景地的美景美食,文旅题材微短剧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实现内容与文旅产业的多方位互动。

  李海钰介绍,其所在的工作室正尝试与互联网旅游平台、相关协会联动合作,探索IP联名消费模式,通过微短剧高流量、高曝光促进转化,为文旅产业进行导流,联动相关门票、旅游线路销售。

  北京鸣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制片赵一鸣也曾经打造过一些文旅主题微短剧,他发现,如果太过于突出文旅主题,有时会遇到植入内容生硬影响观感的问题。

  于是,赵一鸣给微短剧找到了一位互补的“兄弟”——微综艺。在他看来,综艺节目的形式可以弥补微短剧不方便做植入的短板,把要宣传的内容呈现得更加充分。比如,把微短剧遴选演员的过程拍成微综艺,在微综艺中就可以融入文旅体验方面的内容,甚至做一些直播,这样就能让文旅宣传更加充分到位。

  而且,微综艺还可以发挥微短剧人才发掘和培养的作用。“大量非科班出身的演员通过参演微短剧发掘了自己在表演方面的天赋。我们可以进一步考虑与高校合作,通过微综艺形式,招募、挖掘、培养优秀的新人演员。”

  赵一鸣提到了正在制作的微综艺《短剧演员创造营》,这是一档既融合文旅主题,又发挥挖掘和培养演员作用的一档节目,结合了竞技、养成等真人秀元素。“观众通过观看演员选拔过程,可以对之后的微短剧产生更多期待,也为未来微短剧预定潜在观众。”


  各方合力助问题破解


  成都华策文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制片人施佳雨亲身经历了微短剧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成绩之外,她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热门取景地的费用波动很大。“同一地点,一开始只需要支付房费,后来就要求支付‘上拍价’,价格大多数时候每天高达五六千元,有时候甚至要过万。”

  与传统影视剧相比,微短剧的制作成本较低,需要精打细算。施佳雨提出,希望在不打扰取景地正常营业的前提下,取景地能够让摄制组从早拍到晚,因此节约人力、交通等成本。她还提到,有的取景地申请拍摄的流程非常复杂,批复时间长,如果申请流程能够简化,可以大大地便利摄制组。

  李海钰也提醒道,微短剧制作方可以解决怎么把人引过来的问题,当地文旅机构则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把人留住的问题。

  对此,在此次沙龙上,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新区是成都网络视听基地承载地之一,正在构建场景开放的产业链条协作模式,打造微短剧+的创新生态,希望通过“场景+政策+服务+资金”一体化布局,构建西部领先的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天府新区将以‘24小时在线、365天护航’的服务精神,争取把企业提出的好想法转化为落地项目,让天府微短剧‘破屏出圈’,让世界听到天府文化的时代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