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六十岁的他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2
张冬云在南阳市内乡县乡村采访宛梆民间艺人期间记录采访笔记。
作为一名《河南日报》的文化记者和副刊编辑,我认识许多基层作者,阅读是照亮他们生活的一道光。有两位60岁的基层作者,他们遵循内心的生活,一直令我感动。
詹丽,信阳罗山人。做过30年山区小学老师,教书、写字、种花,她把自己活成了草木与人类的“介质”。
读师范学校时,图书馆存书少,借书难,詹丽想买书,没钱,咋办?她和最要好的女同学合穿三条裤子,省出钱买了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康素爱萝》。詹丽整本抄书,她说:“抄了《徐志摩诗集》《飞鸟集》《新月集》《普希金诗集》等。我现在还保留着那十几本手抄书。”她毕业后在山区当小学老师的头10年,“工资低,总在买书和买生活之间犹豫。”
50岁,詹丽退休,在信阳郝堂村担任叶楠白桦文学馆管理员。“我人生有五大梦想,写本书、学会吹洞箫、天天穿旗袍、有个院子、当图书馆管理员。叶楠白桦文学馆就是个图书馆,全郝堂村都是我的院子。我人生能圆梦,是因为阅读。”
数十年坚持阅读和写作,她出了两本散文集、一本诗集,获信阳市政府主办的第三届、第四届何景明文学奖,该奖每4年评选一次。
“阅读与写作,对我经济上改善不大,我靠工资生活。但精神上获得很多,文学有自我教化的作用,阅读令我不断完善自己、不断靠拢更美好的自己。”詹丽曾在采访中这样对我说。
60岁的詹丽正在学着做白茶,她自言:“我的生活是不停折腾。”
上午9点,我打通滑县作者康现明的电话时,对面传来嘈杂的声音,他正在建筑工地的水洗砂厂干活,需要两边跑着控制水管。
康现明出生于农村,高中毕业后先打临时工,之后当过十几年乡聘小学教师。此后一直重复着种地、打工的生活。直到现在,60岁的他仍在建筑工地上忙碌着。
在艰难的打工生涯中,他看《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选》《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选》,看刘震云、刘恒、蒋子龙、李存葆等人的作品。路遥的《人生》对他影响巨大:“高加林的遭遇让我感同身受。”他喜欢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激励着我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勇敢地、积极地抗争。”采访中他曾告诉我。
40余年,康现明在生活重压下写了20多万字,中国作家网选用过5篇,在多家杂志上发表过稿件。最为康现明所看重的是他在《河南日报》“中原风”副刊上发表过两次头题:一篇是《河东河西》,另一篇是《十年打工亦筑梦》。
他将《河东河西》投出后,遭遇了一场车祸,昏迷了3天,清醒后惦念的第一件事是那篇投稿,眼睛受伤睁不开,他催爱人去看手机信息。“啥时候了,还操那心?”爱人嗔骂。“经历一场生死,还记得稿子,我就明白,我没死也没傻。”康现明笑言。
康现明的两篇头题稿都是我编发的,一个农民工的稿子能两上省报副刊头题,原因无它,真实、真诚的力量胜过千钧。
康现明现在已是多个全国性文学组织的会员。他坦言,阅读与写作并不能改变他的物质生活,但能激发干劲,让他觉得自己不是瞎活着。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詹丽和康现明,无疑是身处沟渠却能心托明月之人。他们在平凡人生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而这些,都是阅读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