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春天多了一个“节气”

作者:《钱江晚报》记者 孙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2

  孙雯在办公室写“春风悦读”的相关稿件。


  谷雨的前一天,我先走进了另外一个“节气”——第13届春风悦读榜颁奖典礼,在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举行。

  与春风悦读榜相关的一切,已经被习惯地称为“春风悦读”,或者干脆被叫作“春风”,包括作家、出版人、读者,以及一直在操持这项工作的我们。

  “春风悦读”是“精神上的节气”。这一说法最早来自春风悦读榜的资深评委、作家、评论家李敬泽。作为“春风悦读”的老朋友,他觉得这个“节气”造就了作者、出版人与读者在杭州一年一度的相聚,但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相聚,甚至主要不是相聚,而是提醒我们阅读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2012年岁末,第一张春风悦读榜诞生。它的出发点并不复杂,就是针对一整年公开出版的中文简体图书,邀请业界和大众共同评选,再以一场颁奖礼揭晓终评委投票确定的榜单,颁发核心奖项,在这个过程中让好书进入生活,推动全民阅读。

  那一年10月,在汉语写作与阅读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在这个消息被公之于众的前一个月,莫言在杭州与同行的麦家、阿来、苏童、舒婷一起,在钱塘江边和读者见面。

  何为读书?莫言在我的笔记本上留下了一句:读书是古典的乐趣。这句话意味着阅读是一种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借用文字去构建并穿梭于不同的世界。而“春风悦读”正是要做这种生活的建设者。当然,“春风”的生发,还要继续往前追溯至2009年11月1日,那天,我所在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钱江晚报》的《全民阅读周刊》出街。今天,它升级为每个周日出版的《人文读本》,已经迈入了第17年。

  2012年初冬,为筹备“春风悦读”,我们走进诸多著名作家所在的城市。在南京,作家毕飞宇早就关注到《人文读本》,他说,它的独特性在于有现实主义出发和落脚。

  今天再去回顾“春风悦读”走过的10余年,无一不坚持走进关乎“全民”的热点,进而将作家的书写、学者的思考、媒体的态度,以及一个正常社会运转之中该秉承的价值观,以阅读为桥,进行深度连接。于是阅读有了极为广阔的外延:读历史、读现实、读书、读人、读世界。

  2012年的南京之行,毕飞宇召集了很多作家、评论家、文学期刊主编为“春风悦读”出谋划策。记得那次聚会我见到了《钟山》的主编贾梦玮,而到了2025年1月,他的新作《往日情感》登上了赵冬梅、潘凯雄、杨斌、萧耳、翟业军等学者、作家担当评委的春风月榜——是的,“春风悦读”在成长,它不仅仅是一场颁奖典礼,更是充实着每一刻、每一时、每一天、每一月……

  如果要为“春风”何以壮大找一组关键词,我想应该是坚持和在场。

  时间已经昭示了坚持的重要;而在场,作为一直参与的记者,“春风”两个字意味着不间断的好书推荐、作家专访、文化探寻、大咖往来的钱报读书会……除了我自己,不断加入的小伙伴们也在其中成长。

  如今,“全民阅读”已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我们环顾四周,全社会的阅读氛围,与“春风悦读”的起步之时已全然不同。

  翻看首届“春风悦读”的照片,获奖者的书写依旧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书法家王冬龄题写的“悦读”二字墨迹未干。那时,他们与我们都未曾料到,这场始于媒体人理想的评选,会成为文化生活领域内一股绵长的风。

  刚过去的周末,因“春风”而聚的大咖在杭州的各个角落进入大众生活。由此,我想到2022年,第10届春风悦读榜颁奖典礼在杭州小百花剧场举行,活动结束,当作家余华、刘震云站在曙光路上一条斑马线的一端等绿灯时,被眼尖的读者发现,一番合影与热闹的交流——写作者和阅读者相遇市井中,这也是“春风悦读”的愿景之一。

  原本作家刘亮程上个周末也在浙江,但我们未能邀他至“春风悦读”的现场,只能期待明年相约。但刘亮程给出的理由却让人特别感慨——他所居住的新疆菜籽沟要春种了,不能耽误时间。

  谷雨时节,农事片刻不能错过。当“春风悦读”成为一个“节气”,对全民阅读的推动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