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

把展览“留”住,图书出版精工出细活儿

作者:袁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是2025年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现象级展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观展指南,定位是普及读物。首先,普及读物具有开本小、轻薄、性价比高等天然属性。其次,作为艺术专业出版社,我们要求书再小也不能牺牲设计和印刷品质。再次,作为“古埃及文明大展”的观展指南,内容策划不能离开展览本身。最后,这本书还有一大使命,就是把展览“留”住,能指导看展览的人如何观展,让无法到达现场的人也可以通过书来“远观”。

  第二次合作,双方配合顺利。上博每年都会选定一个大展,出版“大展小书”系列图书。继《大师导读: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之后,《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是该系列的第二本。合作之初,我们就确定了本书要邀请埃及学研究界的权威学者,如蒲慕州、金寿福、颜海英、温静、王海利、薛江等老师来撰稿,希望他们从各自的视角,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各个面向。

  稿件如期而至,半路却杀出程咬金。在收到稿件并完成初审、二审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各位专家按照要求,分别聚焦神庙、《亡灵书》、萨卡拉考古、文字与文学、生死观及图坦卡蒙艺术新风等主题撰写了平实的文章,但对于我这个对古埃及文明一知半解的人来说,这些“平实”的、“深入浅出”的文章其实并不好懂。作者在文章里提到的很多术语、文物,以及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历史人物名字,在我看来一点儿也不“平易近人”。

  与此同时,上博的大展已经开幕,展览图录也已出版。网络上充斥着关于“古埃及文明大展”的火爆消息,而我这里的出版进度却停滞了。看完初稿,我不仅没有看懂,反而更加迷茫了。于是,在部室主任二审结束之后,我们决定到展览现场去解决一肚子的疑问。

  遇到问题,素材和知识储备远远不足。展览中有一个重要的展厅——“法老的国度”,这个展厅有大量的历史基本信息,展品的说明牌中也有大量的细节知识。我飞快地浏览,手机里迅速存下了百来张可能有用的图片。

  看完展览,再回顾稿件,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希望上博联系各位专家,补充他们的图片,并反馈我审稿中提出的疑问。同时,我们求助外援——埃及学青年学者汪老师,帮我们补充图片,解答基础疑惑。

  展览爆火,书的付印却一拖再拖。展览开幕3个月后,火爆程度与日俱增,展览图录一次又一次加印也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保证本书内容的差异性和普及性,我调整了内容框架,请上博再次补充基本信息,增加一目了然的“古埃及遗址分布图”和清晰的“历史事件时间轴”。文章中那些难懂难记的“术语”“人名”“神祇”,也都以科普的形式进行阐述。迫于时间压力,与我对接的两位上博老师也加班加点地补充内容,沟通我与作者之间的意见。已经完稿的设计师一次又一次赶着设计新的版面,以应对不同的内容。图书结构的重建,版面的日益丰满,立足于展览又区别于大展本身的普及读物终于逐渐成形。

  定稿之前,我对这本书信心更足了。今年春节假期,参观“古埃及文明大展”的人员数量再一次进入高峰期。在跟上博敲定了所有内容之后的当天晚上,我约了同事,各自带着自家的孩子,又一次走进展厅。

  与上次满腹疑惑不同,这次,我是个编完一整本埃及学普及读物的“专业人士”了。面对小朋友们的疑问,我可以对展厅里的所有内容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旁边的观众甚至一度想跟着我看展览,蹭免费讲解。此时,在小朋友钦佩的目光里,我看到了编辑这本书的成就。编完一本自己专业之外的普及读物,原来能收获这么多新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这是出版普及读物的初衷。对编辑来说,一本普及读物,从选题到出版,从内容到框架,也有许多情况下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在这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中,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中最大化地呈现内容,如何让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变成平易近人的故事等,都是编辑要考虑的重点。我们还要真正地从零开始,接受庞杂的信息,努力在头脑里构建知识框架,有条理地展开叙事。我希望看完这本书的读者,如同再次走进展厅里给小朋友滔滔不绝讲解的我一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