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家长的器物美学》

在日常器物中探寻家庭美育真谛

作者:刘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李碧虹

福建教育出版社


  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李碧虹教授的新书《写给家长的器物美学》以丰富多彩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了器物审美与家庭育儿的关系,为家长和美学爱好者呈上了一本既有理论根基又具实操指南的美育佳作。

  立意,器物美学乃日常生活中美的源泉。该书伊始便清晰阐明:“生活中的审美学问,经常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普通物品中,这些物品,与美、与艺术深有渊源。”也正如此,全书探讨的大多为日常器物,比如家中的碗筷、桌椅,进而延伸至现代设计作品以及类型多样的博物馆珍品——立体与平面、实物与虚拟、中国与外国、古代与现代的多种器物图片随着“剧情”需要缓缓登场。这些器物绝非仅有外在实用性,更具有内在价值,甚或审美价值。尽管器物沉默不语,但作为美的化身与承载者,它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生成,最终惠及人类,让审美因子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在作者看来,从日常器物的使用和欣赏中便可开启孩子对美的感知,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点滴的审美教育,远比生硬的理论说教更具成效与持久力。

  论证,器物与孩子成长具有多维度的内在关联。作者借由器物之美,阐释器物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多维度的影响。从器物美感的个体性到社会性,从自由感知、知识习得到潜能启发、情感陶冶,器物能够潜移默化地助力孩子提升素质、充实人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器物的美育价值远远超越艺术范畴,它还能够深度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以及耐心。例如,手工制作器物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综合能力的培育对于孩子未来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实践,器物之美如何运用于家庭育儿活动。作者认为,育儿具有美的性质。育儿之美,既是一种艺术之美,也是一种生活之美。所谓艺术之美,表现为父母所展示的教育之美是内外之美的有机构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育儿本身就是生活,即育儿体现出生活之美。基于这一逻辑,作者提出了运用器物之美进行家庭育儿的原则、途径和顺序。作者强调,美育过程应遵循自由且有序的原则。家长不宜过度干涉孩子的审美选择,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原创性与独特视角。通过细致观察孩子的作品,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家长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实现更为精准、有效的引导,助力孩子茁壮成长。这种教育理念与美育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激发孩子内在的审美动力与创造力,而非借助外在强制手段来达成目标。而美育途径可以是家中活动,如家务劳动、家居布置、整理拼拆、手工制作,也可以是家外活动,如看展、探馆。

  纵观全文,该书的亮点在于实用性、生活感。作者将抽象的美育理念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角落,让美育变得切实可感、触手可及。该书让我们深知,美育并非遥不可及,从身边每一件器物开始,我们就能够给自己给孩子开启一段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美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