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黄渤海渔业资源评估:理论、方法、应用》
为渔业资源评估打开全新视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单秀娟 韩青鹏 金显仕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食物观战略的稳步推进,向江河湖海拓展食物来源成为重要途径。黄渤海作为我国关键的“海上粮仓”,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筑牢食物安全防线以及守护海洋生态平衡等诸多领域,都肩负着无可比拟的重任。然而,要切实保障海洋捕捞业行稳致远,科学精准地监测与评估海域渔业资源动态,堪称基础性工作。在此背景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单秀娟等人编著的《黄渤海渔业资源评估:理论、方法、应用》应运而生。该书在黄渤海渔业资源评估理论创新、方法体系构建,以及实际场景应用几个层面,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了黄渤海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宛如一颗新星,为渔业管理决策输送着强劲且可靠的科技能量。
这本专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内容广博不失深度,数据扎实可靠,重点一目了然,结构清晰合理,行文表述流畅,逻辑严谨缜密。开篇,作者立足渔业资源评估的基本原理,抽丝剥茧地梳理出黄渤海渔业资源评估与科学管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而巧妙融合多学科智慧,构建了黄渤海渔业资源评估的理论体系,并实际应用到了重要鱼类的资源评估上。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研究创新性地运用VAST模型这一前沿建模技术,深入解析了气候变化驱动的温度波动、捕捞压力及种间相互作用对渔业种群时空动态的复合影响。通过构建高精度的种群分布模型,研究不仅精准刻画了黄渤海重要鱼类栖息地的时空演变规律,还揭示了其分布范围扩张与收缩的动态模式。研究指出,解析多重压力源的协同效应是理解黄渤海鱼类生物量持续下降机制的核心,也为种群资源恢复路径的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对黄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为未来制定精细化、动态化的渔业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
在第四章中,研究视角实现了重要转变,聚焦黄渤海渔业种群补充动态这一关键生态过程及其多维驱动机制。通过整合长期监测数据与先进建模技术,创新性地开发了一套具有区域适应性的种群补充评估技术体系。该技术突破了传统单因素分析的局限,实现了对亲体-补充量关系的动态量化评估,并系统解析了气候变化及不同强度捕捞活动等多重压力因子对补充过程的复合影响。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填补了黄渤海渔业资源补充过程机理研究的空白,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补充量预测难题,更重要的是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EBAM)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和定量化决策工具。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我们对渔业资源波动机制的认识水平,为区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来到第五章和第六章,大数据理念成为主角,作者挖掘和分析现有数据,全力提高渔业资源评估的精准度,在重建数据与集成建模两大前沿领域深耕细作,为后续数据的深度挖掘与高效运用开辟新途径。对黄渤海重要鱼类资源状况的精准评估,不仅为我国可持续总可捕量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SDG14)奠定了重要基础。
众所周知,渔业资源恢复之路漫漫修远,荆棘丛生,是世界渔业管理领域棘手的技术难题。渔业资源评估恰似宏大复杂的拼图,涉及范畴广泛、影响因素繁杂、挑战重重。而《黄渤海渔业资源评估:理论、方法、应用》恰似一个高效工具,集理论基础、实用价值和示范引领于一体,尤其是有限数据渔业资源评估的集成模型新理论,为渔业资源评估打开全新视窗,注入研究灵感,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期待这部佳作的问世,宛如一阵春风,能够持续助力我国渔业资源评估学科蓬勃发展,为守护蓝色粮仓,为渔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镌刻下浓墨重彩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