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丝万缕》

在跨文化体验中收获心灵成长

作者:王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荆歌

明天出版社


  作家荆歌的新作《千丝万缕》,探索“跨文化儿童成长”的话题,将故事背景放在中国本土,呈现了华裔儿童叶桑在体验中国文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主体性成长。

  从域外到中国,叶桑面临着进入异质空间的问题,这势必会给她的心理造成直接影响。小说中,9岁的女孩叶桑跟随妈妈从西班牙来到中国生活。由于叶桑的妈妈是一个单亲妈妈,其在西班牙反复的搬家举动,已然给小叶桑的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荆歌深谙孩子的心理,将小女孩细腻敏感的内心状态刻画得丝丝入扣,细致入微。叶桑时常面对陌生的环境,产生一种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感觉。异质空间囊括生存空间与心理空间两个方面,心理空间随着外在生存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刚到中国外婆家的叶桑内心恐慌,感到孤独。外公外婆与妈妈的争吵,妈妈的离家出走,都加剧了她内心的难过与不安。同时,这种异质空间还涉及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叶桑在西班牙出生长大,接受西班牙的文化教育,而来到中国之后,自己的身份问题也让她感到困惑。

  叶桑的心理难题如何化解成为叙事的关键所在,此处的情节设置也透露出作者的巧思。作者选定的故事背景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小镇,开篇出场的文化意象“宝塔”别有深意,显现出一种地域的文化性。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滋养着叶桑的心田,令她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魅力。作者力图让叶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与滋养下,摆脱负面情绪,实现情绪转移。小说中,“古琴”作为一种叙事装置,是故事向前推进的重要媒介。从对“古琴”的好奇,到拜师学琴,再到熟练弹奏,叶桑通过“古琴”与外界发生联系,并乐在其中。这是“古琴”给叶桑带来的心理变化。此外,江南小镇震泽有着悠久的蚕桑文化,到处种植桑树,还开办了多个蚕种场与缫丝厂。叶桑在小镇第一次看到桑树,观察蚕宝宝,倾听外公外婆在缫丝厂工作的感人故事,这些都带给她新鲜、新奇的体验。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她)们置身于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网络,在各种关系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感官体验与理性认知,从而获得主体性成长。《千丝万缕》中,家庭关系日渐亲密,外公外婆等亲人的悉心照顾与暖心呵护,让叶桑逐渐有了安全的感觉,感受到家庭与家人的温暖。而外婆的离世,让叶桑在悲伤之余,也通过外公的话语懂得了如何面对死亡。在与妈妈的对话中,妈妈哲理化的语言传递着生活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形塑叶桑的思想认知。另外,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生活中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叶桑来到中国后,遇到了小镇上的同龄女孩倪雅云,二人一起玩耍,分享秘密,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对于儿童个体来说,一段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代表着自己被接受、受尊重,使其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在与同伴雅云的互动中,叶桑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力量。

  小说结尾处,叶桑与雅云、舅舅一起开心地登上了慈云寺塔,呼应着开篇登宝塔的愿望。登塔远眺,叶桑不仅看到了错落有致、充满韵味的震泽小镇,更看到了心灵可以抵达的远方。至此,在中国文化的审美体验、情感关系的温情互动中,叶桑完成了自我的心理调适与身份认同,能够以更加坦然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实现了自我的主体性成长。

  整体来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中呈现了小主人公来到中国的感受与成长。“宝塔”“古琴”“旗袍”“蚕丝”等文化意象散落其中,使文本的古典韵味与抒情色彩更加浓厚,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性的叙事氛围,成为推动小说叙事的内在动力。作者简约平淡的语言流淌出诗意化与哲理化韵味,隽永悠长,契合了儿童文学艺术的简约之美。

  小说题名为“千丝万缕”,不仅呼应着故事中的文化意象,也隐喻着日常生活中情感的交织与缠绕。这种带有中国传统底色的情感表达能带给儿童主体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儿童获得内心的感悟与力量,走向更为开阔而迷人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