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筑梦:中国石化“一带一路”十周年海外故事集》

以共赢之笔 绘丝路新卷

作者:赵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丝路筑梦》编委会 编著

中国石化出版社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竞争加剧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开放包容的底色,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重构国际合作秩序的重要实践。作为这一倡议的践行者与受益者,中国企业如何以责任担当书写共赢篇章?《丝路筑梦:中国石化“一带一路”十周年海外故事集》以鲜活的案例、多元的视角,交出了一份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答卷。

  从基建硬联通到民心软融通。传统海外项目书写常陷入“数据堆砌”的窠臼——聚焦投资规模、技术指标与经济效益,却鲜少触及“人”的温度。而《丝路筑梦》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其将镜头对准了油气勘探开发与炼化设备之外的“社会肌理”。全书以“文化融通·共襄文明互鉴”“洁净行动·共享绿水青山”“携手并进·共谋卓越未来”“企业责任·共建睦邻邦交”四部分为经纬,构建起一幅立体化的海外发展图景。

  从单向输出到价值共生。跨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的永恒课题。《丝路筑梦》通过大量外籍员工、合作伙伴与社区居民的亲身讲述,揭示了中国石化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智慧。在沙特,中方团队尊重当地雇员的文化习俗,每逢沙特传统节日,都会协调工作时间确保他们更好过节;在泰国,中泰员工共同包饺子、贴福字、穿长衫旗袍欢庆春节。这些细节表明,企业的文化影响力绝非靠强势输出,而是通过尊重差异、激活共鸣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正如中国石化所秉持的理念:真正的国际化,不是让世界变成我们的样子,而是让我们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从环境争议到可持续发展范式。能源企业出海往往面临环保议题的尖锐质疑,《丝路筑梦》以“洁净行动”为切口,直面这一挑战。书中通过国际石油工程公司在沙特累计种植并育活5000棵树、西南石油工程科威特项目部坚持生产过程中“油不落地、液不外排、废有所收”等案例,展现了中国石化将绿色基因植入海外运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践并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与当地生态需求深度耦合。例如,在非洲某国,项目团队通过改良土壤修复方案,将原油泄漏区转化为农业试验田,既修复生态又赋能民生。这种“问题导向”的环保策略,既回应了国际社会关切,也为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从标准跟随到规则塑造。在“携手并进”章节中,中国石化的海外实践呈现出鲜明的创新自觉。面对国际油气市场技术壁垒与标准垄断,中国石化团队以“技术+模式”双轮驱动破局,如在胜利石油工程科威特项目部,通过中、外籍员工“师带徒”模式参加创新大赛,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文化融通。更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多处提及中国石化将中国先进技术经验引入海外——在沙特国家甲醇公司遭遇突发故障并向中方求援时,顺利实施紧急抢修,得到对方高度认可;将系统的生产现场安全管理知识分享给沙特当地企业,等等。这种“知识溢出”效应,标志着中国企业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向“规则共建者”。

  新时代中国企业的全球叙事。《丝路筑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成就,更在于其提供的叙事范式启示。首先,它打破了“成就宣传”的单向逻辑,通过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发声,构建起可信度更高的话语体系。其次,书中案例表明,企业的海外成功离不开“责任自觉”——将自身发展嵌入东道国的民生改善、环境治理与文化传承,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共赢。最后,本书为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方法论参考:用具体的人与事代替宏大宣教,以共情叙事消解意识形态隔阂。

  当然,作为一部企业主导的案例集,本书在批判性视角上稍显克制。例如,对海外项目中可能遭遇的文化冲突、劳工权益争议等复杂议题着墨有限。但瑕不掩瑜,书中展现的实践智慧与人文关怀,已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富有价值的镜鉴。英文版Pursuit of Dream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的同步出版,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对话”。

  《丝路筑梦》既是一部企业成长史,更是一卷新时代的“丝路行旅图”。它告诉我们:当跨国合作超越简单的资源交换,升华为技术共享、责任共担与文明共生的实践,古老的丝绸之路便能焕发出超越地理意义的精神之光。对于关注全球化进程、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合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素材,更开启了一扇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互动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