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彼岸(三):建设现代学校》
找寻推进教育高质量的实践进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褚宏启
教育科学出版社
褚宏启是我国知名教育战略研究专家,我对他仰慕已久。2024年深秋时节,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教育文集“教育的彼岸”三部曲,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坐在我的小书斋,伴着冬日暖阳,走近这本《教育的彼岸(三):建设现代学校》,感觉到这真是一本好书,有点相见恨晚,又觉得很幸福——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很少有机会能够换一种视角来思考教育,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广阔、明亮的窗。
该书收录了46篇文章,分三编,分别从学校活力、现代精神、教师校长专业化三个角度探讨了教育问题,连同《教育的彼岸(一):走向现代教育》《教育的彼岸(二):培育现代人》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褚宏启称之为“通俗教育学”,为我们深入思考当下基础教育实践、找寻推进教育高质量的实践进路提供了重要参照和方法论指导。
很喜欢“教育的彼岸”这样的表达,“教育的彼岸”是一个美好的去处,是我们用心用情、用反思和行动构建的一个“桃花源”,是我们教育人一生都在追寻的教育理想,教育现实越是艰难逼仄,越是需要有这种理想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怎样的?我以为就是要有一种对美好教育愿景的坚定信念和终生追求。可以说,这本书始终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现代精神。
推动教育治理,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实质是民主化,是促进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的共同参与。有人简单地认为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升级,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管理是包含治理的,只不过治理是管理的高级形态,是管理现代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教育治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政府,如此会造成政府失灵,让政府负担过重,精力不足,也会影响学校办学热情,缺乏办学自主空间,而简单地把教育交给市场,也会造成过分追求利益,影响教育公平,损害教育的公益性。所以教育应该更多地让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各方利益平衡,倾听各方声音,形成政府主导、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格局。
激发办学活力,让现代精神充盈校园。一个学校怎样才能有办学活力,在褚宏启看来,最佳途径就是建设现代学校。一是以现代精神引领学校发展,在《现代精神与学校发展》一文中,褚宏启指出,校长要有四种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民族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引领学校发展的现代精神基础。二是以现代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在《以现代文化滋养师生心灵》一文中,褚宏启从人道精神、理性精神、民主精神阐述了现代学校文化的外延,比如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加强学生体质管理都是从人道精神出发的。而学校目前也存在理性缺失现象,书中指出,理性精神的底线要求是不作假,这就要求我们回归教育本真。
提升校长领导力,让价值引领绽放光芒。校长对学校的引领本质是价值的引领,是观念、理念、信念交织作用于学校的过程。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治理对校长领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褚宏启指出中小学书记、校长需要提升5种领导力:变革性领导力、道德领导力、分布式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学习领导力。分布式领导力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其实分布式领导力就是民主管理,就是要杜绝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校长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教学领导力,只有书记、校长坚持深入课堂,才能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路人。
阅读此书,让我看到一位教育学者的专业功力与精神追求,让我看到一位教育人对科学、理性和民主的呼唤,让我看到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良知、坚守与行动,正如李烈校长在封底指出的那样:“本书让我们得以窥见教育的彼岸,一个充满人道性与民主性的理想教育。书中涉及一些真问题、困惑问题、顽疾问题、我们热衷其中却不知道是问题的问题,虽然尖锐却充满建设性。”愿我们早日走向教育的辉煌彼岸,建设基于现代精神的最美的教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