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西传文献集成》

如实展现15—19世纪“中国热”盛况

作者:胡欣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陈恒 陈超 主编 黄显功 严峰 副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东学西传文献集成》是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三方合作开展的大型文献整理出版项目,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自17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两种文明之间的互鉴与融合逐渐加深。然而,由于近代中西文明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不平衡,文明互鉴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了“西学东传”这样的单向维度,对于“东学西传”研究甚少,这与18世纪西方世界的“东方热”,尤其是“中国热”的实际,是极不相符的。为填补“东学西传”研究的空白,进而探讨历史上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就需要对中国文化在西传过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中国文献西方是如何选择,中国文化语汇又是如何被转译的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这都需要大量的文献作为基础。遗憾的是,这方面文献尚缺少系统性整理。为此,我们萌生了编辑出版《东学西传文献集成》的初步想法。这部丛书旨在收集、整理东学西传过程中重要的文献资料。从明清时期传教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到欧洲商人、贵族假想中的中国商旅故事;从儒家经典首次被翻译成欧洲语言到中国哲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每一部著作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通过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过程,更加完整地去看待中西文明互鉴。

  《东学西传文献集成》的编纂,不仅仅致力于展现“东学西传”的文献文本,更是为了通过文献展现“东学西传”的历史过程。为此,我们选择依据出版时间来编次,以此来再现“东学西传”过程中,西方对中国文化接纳、选择以及演变的轨迹。从早期探险家笔下充满好奇与惊叹的游记和博物志,到中医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知识的传播;从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小说戏剧,到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著作。与西方著作的汉译过程相对照,可以考察文明互鉴过程中东西不同文化背景对于外来文化的容受过程。

  第一辑中收录的最早著作是1480年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所著的《曼德维尔游记》,是已知的在1510年之前出版的《曼德维尔游记》的13个版本之一。该书是欧洲中世纪风行的一部描述东方的想象游记,尽管内容多为虚构,但成书后,却在欧洲颇受欢迎,至1500年前,其译本已涵盖了欧洲的主要语言,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可与《马可波罗游记》相媲美。书中对中国富庶、文明的刻画,在欧洲社会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激发了欧洲社会对于东方的遐想与向往,成为当时欧洲认识中国的重要书籍之一。目前已知的现存版本及手稿有300余种。

  收录最早的西译中国经典是耶稣会士郭纳爵、殷铎泽用拉丁文翻译的《中国智慧》,刊行于清康熙元年(1662)。原书将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大学》《论语》部分内容翻译成拉丁文,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本仅存其中的《论语》部分,是现存最早的《论语》西文译本,为海内孤本。

  收录最早的文学作品是马若瑟用法文翻译的《赵氏孤儿》,出版于1755年,是《赵氏孤儿》的第一个单行本译本。马若瑟的译本成于1731年,最早被收入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于1735年。

  《东学西传文献集成》所收录文献语种涉及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俄语、瑞典语等近10种,基本涵盖当时欧美主要语种,出版地涵盖当时西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包括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能有效反映近代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实绩。该书的出版,不仅为填补“东学西传”研究领域存在的空白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更标志着学术界在中西文明互鉴的研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该书的出版也将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大量的参考。书中通过文献的梳理,揭示18世纪“中国热”的形成过程,为当前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选择什么样的中国文化最先走出去,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得更远更广,提供了大量经验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