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丛书”

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

作者:易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李罗力 郭万达 刘伟 等

广东经济出版社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协同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更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迈入第六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丛书聚焦深港、前海、南沙、横琴这4个大湾区最具代表性的合作区域与前沿阵地,既提供了产业协同的实践经验,也揭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破解路径,对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丛书”所探讨的种种区域合作实践,实际上都在不同层面触及了规则衔接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主要是指粤港澳三地因制度、政策、法规、标准等差异造成市场一体化障碍时,通过各种手段和机制实现协调,以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过程。

  从产业协同的视角来看,规则衔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惯例的交流互鉴、产业规划的协调共商、技术标准体系的互认或趋同、市场准入的开放互认、法律法规的协商互通,以及规则执行与监管的协同合作。

  规则衔接并非易事,根据实质性程度,规则衔接可分为4个层次:信息共享和互通、平台搭建与流程标准化、机制融合与规则互认、全面融合与协作创新。

  通过规则衔接深化创新链的要素互通、产业链的协同互补以及价值链的双向赋能,进而推动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以规则衔接推动产业协同。

  创新链:驱动人员便利往来。从创新链来看,人员便利往来是大湾区产业协同的关键。从长期来看,大湾区可借鉴申根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如建立信息预警系统),打造大湾区内部“无感边界”,实现人员在区内更便利地往来,激活产业协同效能。短期内,可通过优化人才签注政策、推广“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逐步降低人员流动成本。

  产业链:规则互认助力自动驾驶产业协同发展。从产业链来看,规则尚未固化的新兴产业往往是规则衔接的突破口。自动驾驶产业正是大湾区具备高度协同潜力的产业之一。目前,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已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南沙、前海、横琴、宝安四地联合签署智能网联汽车资格互认机制,百度阿波罗、小鹏等企业将自动驾驶技术引入香港以开拓右舵市场,湾区内产业协同正逐步展开。未来可进一步推动:测试标准与结果互认,减少重复申请与认证;联合探索事故责任认定与保险制度;探索共建跨城自动驾驶示范区,以广、深、莞为先导,逐步利用港珠澳大桥、河套等区域开展跨境测试;建立自动驾驶数据公开共享机制,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测试标杆。

  价值链:深化“两业融合”赋能产业升级。从价值链来看,大力推进内地制造业与港澳生产性服务业的“两业融合”,不仅有助于赋能内地制造业转型升级,还将强化港澳自身的竞争力。港澳在设计、品牌营销、国际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优势明显,应通过规则衔接,推动内地制造业与港澳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例如,解决香港检测认证机构在服务内地市场时面临的规则壁垒,使内地企业能够更便捷地利用其国际互认优势,提升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