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追寻古人足迹探访《诗经》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踩着村庄里的第一缕阳光,我来到社区的图书屋,继续翻阅起我常常来读一读的《诗经》,我追寻古人的足迹,看到了他们的世界。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体现着它的时代,《诗经》的诗篇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一年十二个月里都有每个月应做的农活,在九月妇女们制作冬衣,才能在寒风凛冽的十一月穿上冬衣。聪慧的古人将一年的农活写作诗来记忆,观察天气安排农业活动。“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贵族安排筵席宴请来宾,在一派欢欣和悦的气氛里赞美嘉宾、殷勤劝酒,彰显周朝的待客之道,从老百姓到贵族大臣,《诗经》书写着他们的生活,描绘了多彩的时代画卷。
诗歌的创作源于情感的产生,或悲或喜或哀或怨,《诗经》的诗篇既书写着无数的故事,也抒发了别样的情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绚丽鲜艳的桃花映衬着这位将出嫁的年轻美好的女子,众人围着新娘,热情地赞美她的貌美娴静,祝福她婚后生活幸福。又如《关雎》里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君子弹琴奏瑟亲近淑女,使她欢愉。真挚的爱情流淌在琴音之中,美好的淑女永远是君子所爱慕的对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斯人已逝,衣服上的一针一线都是妻子对丈夫深厚的爱,只能在梦中再次相见。苛捐杂税、剥削压迫使人民不堪重负,斥责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强烈控诉统治者的贪婪无耻。
唯因先人,有册有典。正是因为先人的记录,经典才得以永久流传,后人才能了解他们的世界。
数千年前,宫廷乐官走遍祖国大地搜寻乐曲,这些乐曲渐渐发展为现在的《诗经》。各地的民歌民谣、贵族大臣所作乐曲、祭祀的祭乐……《诗经》涵盖了那个时代不同阶级的作品。“《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起点。这些凝聚着古人纯真无邪情感的诗篇经由乐官记录、传唱,向后人展示他们的世界。
被历史所遗忘的事物,应用文字来书写。千百年来,这些诗作创作者的名字早已被人遗忘,唯有诗作传于后世,宫廷乐官赋予其新的生命,去看、去听、去记录、去传唱。乐官们为后人留下了解他们世界的钥匙,让创作者以另一种方式被后人记住,尽管他们自己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经典永世流传,也正因为《诗经》,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才能透过文字看到古人鲜活的灵魂,漫游于他们的世界。也正因为这个书屋,让我得以在凝视家乡这片土地时,重新审视和理解家乡人民那份劳作、生活中的质朴和丰富的情感,亦如《诗经》里的一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