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名家资源 实现书刊并举

——从“男婴笔会”与《幼儿画报》、“中少大低幼”20余年合作历程中获得的启示

作者: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31

  专业少儿出版社是许多少儿期刊的主办方,因此书刊互动是目前少儿期刊与出版社之间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主要操作方式。

  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社长李学谦撰写的《幼儿文学创作与出版:“男婴笔会”口述实录》由接力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揭示了“男婴笔会”这个独特的幼儿创作群体,与中少总社旗下《幼儿画报》和“中少大低幼”20余年的创作、编辑出版的心路历程。正是有了“男婴笔会”这个内容生产核心团队,有了能打硬仗的编辑团队,《幼儿画报》从原来的发行量跌入低谷,到强势崛起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并由此联动图书,使中少总社图书出版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图书与报刊虽是不同出版载体,但有诸多相同之处:都是以内容生产和传播为己任,都要通过作者、编辑进行内容生产。从中少总社的这个成功案例中,笔者对于如何抓住名家资源实现书刊并举,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

  以“上接天、下接地”理念引领创作

  无论少儿期刊还是少儿图书,办刊、出书的理念和宗旨,决定了它的内容定位与发展思路。当其得到作者的支持与认可,才能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践行与丰富。

  2000年以前的《幼儿画报》,更像是一本幼儿文学刊物。时任主编张晓楠接手后,开始调整办刊方针,让《幼儿画报》“上接天、下接地”。“上接天”,是指与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接,“更加科学贯穿学前教育理念,循序渐进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下接地”,则是和幼儿园老师、幼教专业工作者和家长进行直接交流,到幼儿园里去找选题。

  这种“幼小衔接”的办刊宗旨,让作家们的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刚开始更多追求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儿童性,转变为更加注重教育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教育性”并非来自编辑和作者的空想,而是编辑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发现的选题,比如家长们提出,“我的孩子老看电视,眼睛都坏了,能不能给我们写一篇保护眼睛的故事?”“我家有电门,最怕孩子触动这个电门,能不能写篇童话不让她触动电门?”……编辑部把收集来的问题归纳整理形成选题后,再反馈给“男婴笔会”的作家们。

  我们常说,要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不断贴近读者需求;要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读者是我们选题的源头活水,尤其是对于少儿期刊来说,孩子们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掺不得一点虚假。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版社和期刊社真正让编辑去幼儿园、家长中调研,调研完了以后,说你们需要什么,我们组织作家、画家一起给你们创作的例子,并不多见。

  “男婴笔会”作家包括金波、高洪波、白冰、葛冰、刘丙钧5位,参与过许多创作的他们,对于主题先行的“命题作文”,本能地会有些排斥。但恰恰是这些不得不写的“命题作文”,给了作家们新的挑战:依灵感自由写作容易,但把“命题作文”写得有童趣,并让孩子们喜欢,那就不简单了。由此5位作家对“命题作文”经历了从引发、激发到焕发,直到最后的享受过程,并调侃为“戴着镣铐跳舞”。

  正是因为这些选题是编辑们从幼儿、家长、幼教专家、发行机构中多方调研收集而来,确是目标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才说服了作家们的“不情愿”,改变了作家们的写作方式,并成就了一篇篇经典之作,受到了家长和幼儿的喜欢,由此迎来发行量的不断攀升。

  以读作编三方互动机制下沉市场

  名家资源无疑是办刊、出书的核心竞争力,抓住名家资源,除了理念上的契合,有效的创作方式也非常重要,由此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作者队伍。这就需要编辑与作者之间能够进行良性互动,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

  笔会就是《幼儿画报》摸索出来的组织作家创作的主要形式。笔会一般两个月一次,操作方式是开笔会前一个月,编辑部先给作家发约稿单,每位作家写什么主题、写几篇、主题的现实背景是什么、人物形象、字数、语言、文风、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约稿单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和提示。约稿单之外,编辑们还会尽可能详尽地提供与选题相关的创作素材。编辑部随时掌握作家的创作进度,初稿基本完成后,便组织作家们带上稿子来开笔会,大家一起讨论、修改,定稿后由编辑录入,然后再向画家约稿。这个流程执行了20多年,因为发展成一种常态化、模式化的创作组织形式,笔会成员又是专为婴幼儿写作的男性作家,所以高洪波给这个笔会起了一个略带喜感又恰如其分的名字:男婴笔会。

  由此可以看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组稿,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最好能帮助作者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准备准确的、翔实的资料,节省作者创作时间,为作者写作提供便利。有时一篇几百字、千把字的作品,编辑们搜集的资料可能是几万字,这让作家们看到了编辑的认真与专业。

  不仅“鞭策”作家们创作,编辑部还经常带着作家们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互动。同时,每期刊物在出版前编辑都要拿到幼儿园试读,然后再把读者意见反馈给作者。版面每年也都有变化,栏目是保留还是撤销会根据孩子们的阅读喜好和需要来调整。

  编辑带着作者,共同下沉到市场,形成常规化、系统化的读者、作者、编者三方互动机制。正是在这种机制引领下,5位作家得以为幼儿文学笔耕不辍,一写就是20多年。就像他们所说,“男婴”团队不仅是5位作家,背后还有强大的编辑团队,工作中他们是并肩的伙伴,生活中他们亲如家人。

  以书刊互动方式促发展壮大

  作为聚合出版资源的一种手段,书刊互动贯穿在出版社发展壮大的始终。相对于少儿图书而言,少儿期刊在发掘新人新作、维系作者队伍、增加读者联系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期刊有规律地连续出版,当作者变成作家,读者成为粉丝,围绕这本少儿期刊,自然而然就形成一条少儿图书供求链。图书则可反哺期刊,能够更大程度地开发作者资源和拓展新的产品板块。书刊互动方式,不再只是单一地将刊上的内容集结出版,而是书刊并举,在大出版概念下,集结作者、编辑、读者资源。

  《幼儿画报》的强势崛起,让中少总社决定以《幼儿画报》为基础,整合其他几个低幼刊物和低幼图书编辑室,组建低幼读物出版中心,这个中心被业内称为“中少大低幼”。

  “中少大低幼”组建后,几种报刊的质量和发行量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幼儿画报》,2017年每月发行量近200万册。原来以办刊为主的编辑们在摸清了图书出版门道后,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原创图书出版,第一套原创图书“植物大战僵尸”一炮打响,成为超级畅销书。2011年“中少大低幼”图书发行码洋和收入的增加额,几乎全部来自“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而这套图书成功的关键,就是请到了“男婴笔会”的多位儿童文学作家作为执笔者。

  继“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之后,“中少大低幼”在办好报刊的同时,又持续向主题出版、儿童文学、原创图画书、国学经典启蒙读物等领域发力,成为低幼图书出版的耀眼品牌,而“男婴笔会”就是创作这些图书的核心团队。他们从选题策划就开始介入,再根据策划方案写出范本,为编辑们完成选题计划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这些原创图书,有的是先在刊物上发表,后来汇编成书;有的是先出书,书出来后再与刊融合互动;还有的是“男婴笔会”作家们自主创作的个性化作品。

  “男婴笔会”与“中少大低幼”双向互动、相互成就,这种运作模式影响了中国诸多幼儿期刊和出版社的经营运作思路,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幼儿读物出版、幼儿文学创作的进程和风貌。

  人工智能时代,内容为王不会变,带着作家们无限创意和爱意的少儿作品是计算机生产不出来的。而读者、作者、编辑面对面的交流,让大家互相传递能量与引力,并把这种魅力带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这才是少儿出版的力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