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听平台回应“流量与精品之争”“技术与内容之辩”——

尊重创作,共同迎接“下一部好剧”

作者:本报记者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26

  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参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 供图


  2月20日至21日,在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上,来自网络视听平台的多位代表围绕行业面临的痛点与趋势、挑战与机遇,与影视行业生态各方主体展开对话,以其鲜明的态度回应了“流量与精品之争”“技术与内容之辩”。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无论剧集长短,还是屏幕横竖,一切应以服务观众、用户为中心,依赖流量,内容“注水”,终究不是影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集数争议?

  观众喜欢最重要


  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龚宇认为,对影视行业而言,内容集数、时长规格、演员流量、投入成本等问题都不是最重要的,尊重创作规律、尊重创作者、尊重观众选择、能够合理有效控制成本、用新技术推出精品力作,一切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行业争论的传统剧集的集数、每集时长等话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观众喜不喜欢你的作品。在受到观众喜欢的前提下,创作者可以因人而异,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龚宇认为,在满足观众需要的前提下,尊重创作规律,不能限制剧集长短,盲目以剧集长短、单集时长作为考量标准,不尊重故事叙事发展,强行“一刀切”。“通过加很多过场戏或者加很多不必要的分支等方式,来增加集数、增加收入或者增加某种曝光,这些都是会被淘汰的。”龚宇说。

  对于剧集的集数、每集时长,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冉从市场发展分析剧集产业的底层商业逻辑,“短剧不代表行业的未来,但仍然是行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长剧的模式在于续季和衍生,有续季才能有衍生,核心是有续季。”在其看来,长剧集的核心在于将来能用更少的集数、更大的单集和单季投入,打造可以续季和衍生的IP。短剧是剧集行业的补充,起码今天的形态不能代表行业的未来。部分短剧未来或走向精品化、续季化,多数短剧谋求电商和广告变现。

  从剧集产业的底层商业逻辑出发,通过对比美剧,王冉分析判断:“长剧的集数变少,单集时长变长,每季总时长在下降。”即平均集数从原来20多集一季到现在10到12集一季。故事更紧凑,节奏更快,同时意味着在更短时间内会投入更大的制作成本。


  流量至上?

  剧本方为“一剧之本”


  对于“内容为王”这一观点,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说:“好内容才是王,平庸的内容会破坏行业。”“剧本的专业性、独特性、文学性、艺术性是最终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要素,腾讯视频讨论项目、评估决策的最主要对象就是剧本。”孙忠怀表示,在腾讯视频内部的选题机制中,剧本的重要性不是说说而已,除非极特殊情况,剧本不好的项目是肯定不会被批准投资制作或者合作的。

  优秀的故事来自哪里?“文学名著、大IP、重大事件等都是可能的来源,但来源不等于剧本。”孙忠怀说,“好的剧本来自专业的编剧,以专业和专注的创作态度,历经艰苦的创作过程才能得来。”

  对于演员的选择,腾讯视频明确反对“唯流量论”“唯市场热度论”。“首先要强调演员类型、表演能力、近期状态等与角色的适配度,把‘适配’作为最主要的出发点。”孙忠怀介绍腾讯视频的选角标准,“哪怕是顶级的演员,如果对参与项目没有全身心投入的承诺,依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适配的演员,加上超常的热爱与投入角色的表演,才会贡献出上乘的艺术表达。”

  与孙忠怀所言“适配”观点不谋而合,龚宇也认为,流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表演、角色的匹配度等。当前,观众越来越专业,评论的专业度、逻辑性越来越强,演员的表演匹配度和能力更加重要。“只有流量的演员一定会被淘汰,只用流量演员的团队、主创人员一定会被淘汰。”龚宇说。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内容创作者的重要性,各平台也纷纷推出扶持办法,以期构建影视行业高质量创作生态。

  “2025年,抖音短剧在产品策略上,将丰富短剧入口,提升用户追剧体验。”抖音精品短剧负责人钱立立介绍,在商业化方面,抖音依托自身变现基础,为创作者提供多元变现方式,助力内容创作;在合作政策上,投资出品模式加大投资比例,降低创作者门槛和风险,版权合作给予不同等级合作金,还提供宣发运营服务,推动短剧精品化发展。

  与抖音反哺内容创作者的方向趋同,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表示,由于整个端原生模式(指抖音、快手等平台自带的短剧付费功能)的发展,微短剧能够适当地降低对于投流(指将产品或服务通过广告手段投向市场)模式的依赖,在其产值中能够分给内容创作者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并且在未来还会持续提升。


  AI取代?

  最好的不会被淘汰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影视生产传播领域,贯穿前期策划、中期摄制、后期制作及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近期,DeepSeek-R1模型上线,各个行业都在接入DeepSeek。除了生文模型外,文生图、图生视频模型也几乎是一周一次炸裂式更新,令人眼花缭乱。

  生成式AI对影视行业是否会造成颠覆性影响?这也是影视行业从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县委大院》《对手》《面具》编剧王小枪觉得本次活动对微短剧讨论太多,对AI冲击讨论太少。尤其有一点值得全行业警惕,“我听说有些公司或平台组织人喂给AI 一些剧本,这中间有没有版权的问题?”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制片人、编剧白一骢则在论坛中预言:“当番茄+豆包+即梦,一键生成视频,观众自选演员、画风定制内容时,我们行业就完蛋了。”他坦言自己“开着四个AI模型辅助写剧本”,但强调“取代编剧的不是AI,而是观众手中的选择权”。同时他也表示:“AI已能写出比多数人更好的剧本,编剧要么做顶尖,要么被淘汰。”

  对此,龚宇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虚拟拍摄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不关心或者抵触不用这些新技术的人和团队一定会被淘汰。”

  相比各位创作者的感性,王冉则理性很多,他分析道,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AI对影视制作行业的影响首先是成本和效率,其次才是创意和生成。“长期来看,生成式AI的确会取代一部分创意人员,但与此同时也会让另一部分创意人员变得更加强大和独立。”

  “今天,AI成熟度与潜在商业价值的匹配度还不够高,往往潜在商业价值大的地方(如虚拟场景生成、炸裂场景特效、表演替代)AI还不够成熟,而AI相对成熟的地方(如字幕和翻译、剧本打分、群演替代),其价值对整个制作成本又没有结构性的改变。”王冉预言,向前看5到10年,影视创作领域最值得期待的AI应用应该是基于生成式AI甚至AGI(通用人工智能)的AI创作、AI全自动生成(尤其是短剧和短视频)以及AI人物及衍生价值链创造。这方面AI有着巨大的发展和价值贡献空间。尤其是在微短剧领域,AI在两三年内就会展示更加成熟的内容创生能力并产生显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