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四季》第二季

以食为媒记录时代烟火

作者:张钰宜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26

  从日出到日落,从春耕到冬藏,中国人的三餐四季是味觉的记忆,更是文化的缩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三餐四季》第二季继续以食物为线索,勾勒中国广袤大地上的风味图景。节目播出后广受好评,成为观众了解中国味道、感受时代变迁的一扇窗口。

  城乡美味双向奔赴

  在《三餐四季》的镜头里,美食是地域的象征,更是乡村与城市互动的纽带。乡村美食依然是中国味觉的根基——黑龙江的“九珍十八品”、贵州铜仁的酸汤鱼、辽宁锦州的小串、新疆喀什的手抓饭……这些味道源于一方水土,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智慧。今天的乡村传统美食正通过产业化、品牌化、数字化等方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地方风味走出家庭厨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城市正成为地方美食“破圈”的舞台。宜宾的大河帮菜、乌鲁木齐的大盘鸡、铜仁的抹茶米豆腐——这些食物,过去是小众地方菜,如今却在城市商业体系中突出重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客。网红餐饮、夜市经济、新消费模式,让传统美食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也让地方味道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三餐四季》第二季向观众展示了乡村美食的品牌化,城市餐饮的多元化,正在共同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味道。在四川宜宾、新疆乌鲁木齐、辽宁铁岭等地,美食正塑造城市文化,地方经济依托特色餐饮打造美食名片,推动城市消费升级;在四川成都、黑龙江牡丹江、辽宁锦州等地,街头市集与餐饮品牌联动,形成新的文旅增长点,让美食成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这些鲜活的案例无不展示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还是经济活力的体现。

  “老味道”成“新潮流”

  一碗面、一口肉、一块馕,背后是千百年来的匠心传承。《三餐四季》第二季不仅记录了食物的味道,还记录了手艺人的故事。在新疆喀什,打馕师傅手掌翻飞,馕坑烈焰升腾,一日能烤上百个馕,技艺代代相传;在贵州铜仁,草木灰点浆的灰豆腐,既传承了先辈的智慧,也传达了对食材的尊重;在黑龙江,冻梨、酸菜既是漫长冬季的储备食物,又呈现了黑土地上独特的风味,生存智慧在厨师们手中延续。

  在今天,传承不意味着固守,而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餐四季》第二季特别关注了美食传播方式的变化——在短视频时代,地方美食不再只是口耳相传,而是通过社交平台迅速走红。四川宜宾的李庄白肉,被精妙的刀工视频带火;新疆乌鲁木齐的炒米粉,因“最治愈的搅拌画面”成为全国年轻人的夜宵心头好。更多的地方美食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正在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找到更广阔的受众,让“老味道”成为“新潮流”。

  提供满满情绪价值

  美食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味道本身,还有心理慰藉和文化认同。《三餐四季》第二季呈现了人与食物的情感联结——一碗热汤的温度,是家的归属;一口酸辣的刺激,是对生活的热烈回应;炭火烤肉的香气,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纽带。

  美食的流行趋势映照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城市快节奏下,人们对健康、便捷、美学的需求,让轻食主义、新中式茶饮、国潮美食成为市场宠儿;而乡土情怀的回归,又让“复古味道”“慢炖时光”成为人们追寻的慰藉。在《三餐四季》第二季中,观众可以看到年轻人回归乡村,学习传统腌制技艺;匠人走进短视频,把美食技艺变成可感知、可分享的视觉体验。消费转型,食物不再只是果腹之物,而是成为人们表达个性、追求生活品质的方式。从黑龙江的东北铁锅炖到贵州的精致抹茶点心,从新疆的手抓饭到四川的江湖菜,越来越多的地方风味正在被重新包装、传播,满足不同人群对“情绪价值”“社交体验”的需求。

  风味不止于一地,味道也不止于舌尖。《三餐四季》第二季展现了一种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在食物里寻找共鸣,在烟火中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