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呼吁——
流量变现时代,更应追求“长期主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26
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专家热议“长短之争”。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 供图
2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协办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内容原创方、影视制作机构、视听传播平台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迎接‘剧’变,变与不变”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共谋发展良策,以“精品引领、向新向质”为目标,共同为推动中国电视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创作规律和初心不会变
电视剧作为时代的情绪纽带和精神刚需,经历了近70年的沉淀。新媒体时代,观众对内容的选择更加主动,对品质的要求也更为明确,对创新性、艺术性和情感共鸣的需求日益强烈。
“破局之道,在于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侯鸿亮认为,平台与制作机构需实现三重转变:从流量思维转向价值思维,打破对短期数据与商业套路的迷恋,以专业精神深耕内容美学,用匠心锻造作品的叙事厚度与社会价值,守护行业的创新活力与健康生态;从长短之争转向表达之需,摆脱围绕剧集篇幅的浅层争论,聚焦内容表达的核心诉求,即剧集长短应服务于叙事,用品质定义精品;从各自为战转向开放共创,建立市场反馈机制,让创作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形成创作者、制作公司与播出平台的良好共创机制。
“以观众为本,重塑精品创作生态;以创新为翼,激发行业新生力量;以协同为基,共筑长期主义格局。”侯鸿亮表示,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全产业链摒弃短视思维,构建共生共赢生态。
侯鸿亮基于生态主体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平台方支持优质内容,鼓励多样化探索,注重长期价值;制作方坚守创作初心,聚焦内容打磨,积累口碑,形成品牌效应;资本方以“耐心资本”助力优质项目,拒绝追逐流量泡沫;监管方营造尊重创作、市场繁荣的行业生态。
“我们要承认行业正在经历巨变,商业模式、产品形态一定会大幅调整,但创作规律、创作初心不会变,也不能变。”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晓表示,剧集产业正经历巨变,但影视作品“内容为王”的道理亘古不变。面对短视频冲击,行业需凝聚共识,以优质内容争夺用户时长,构建健康生态,迎接未来机遇。
正能量必须有大流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结合行业周期变化,对剧集产业的上行期、震荡期、转型期、融合期进行分析。他认为,上行期“风口红利”、震荡期“品质坚守”、转型期“风格选题”、融合期“包容互鉴”是周期创作生产的主要特点。
不过,无论处在哪一个时期,“有思想、有深度、有创意的内容从来都是刚需,《人世间》《繁花》等作品能够屡屡实现‘破圈’传播就充分证明了这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党委副书记、副召集人夏晓辉表示,“今日创作者们所推出的经典之作、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依然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被回味、被研究,这也是所有创作者的职业荣耀。”
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电视剧工作的规划部署,夏晓辉介绍,总台将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有针对性地创新话语表达,把“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有机融合,真正让受众感到亲切、形成共鸣。
“大流量不一定是正能量,但正能量必须有大流量。”夏晓辉说,“我们希望通过精品力作,让有质量的流量和有流量的质量,同声合奏、奔腾入海。”
作为电视剧创作、制作、播出的“国家队”,总台一直秉持“大剧看总台”的使命担当,彰显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马骏表示,总台大剧在题材方面,实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守正创新、历史题材诗史相融、现实题材共情共鸣,积极探索中国式类型剧。在运营体系方面,总台创新叙事话语体系,注重小人物刻画、细节表现等;优化全方位服务系统,提供全流程创作把关、宣传推广、舆情引导和版权合作保障;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长短结合、开拓短剧赛道,影剧联动、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技术赋能。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会长郑晓龙认为,在剧集创作中,严肃与娱乐的平衡同样重要。创作者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真、善、美,真实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深刻刻画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与此同时,创作者也需要考虑观众的娱乐需求,让作品能够引发共鸣,易于接受。“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应仅仅满足娱乐化需求,而应兼具深度和广度,既能让观众获得娱乐体验,又能启发他们对社会、人生、历史等更深层次的思考。”郑晓龙说。
“长短之争”是个伪命题
短剧和微短剧常常被混淆,两者到底有何区别?郑晓龙介绍,短剧的创作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早期的国产电视剧中,很多都是短剧形式。随着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国内开始出现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长剧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主流形式,且长度不断增加。但随着视听平台的迁移,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短剧再次崭露头角。“短剧并非近些年的新生产物,而是随着市场变化,电视剧形式的一种自然回归。”郑晓龙说。
“面对失去耐心的观众,长剧集有没有必要向短篇剧集整体迁徙”成为本次会议聚焦的交锋点之一。编剧汪海林直言反对这一命题设定:“‘长短之争’是个陷阱,短不代表先进。长和短只是篇幅区别,不是社会趋势。”
针对行业力推短剧的现象,汪海林痛批归因错误:“观众弃剧率高,是因为‘臭’,不是因为‘长’。”他犀利指出当前创作痼疾:“有些项目采用‘大IP+小鲜肉’模式,但故事浅薄、题材重复,拍成3集也没人看。”
汪海林一针见血指出行业困境:“平台、创作者、制作方都不盈利,谈何发展?”他呼吁探索创新盈利模式,如区块链、去中心化等。“长的更长,短的更短,各归其所,合作共赢。”
“以往的章回小说体创作方式,在当前的传媒变化中应当有所变革。”导演尤小刚倡导从“章回小说体”向“焦点故事链”创作转变。他表示,在目前的状态下,6—12分钟的一段戏就差不多。将来的短剧一定会向横屏化发展,不会总在竖屏状态下。“因为人的眼睛是横向的,构图的最佳状态是横的、不是竖的。”尤小刚说。
郑晓龙表示,在“剧”变之中,创作者不能仅仅关注形式的变化,更应关注内容的本质与价值的坚守。随着社会发展,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微短剧作为电视剧形式的创新,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但作为创作者,无论剧如何变,都应不变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扎根本土文化、反映时代风貌,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具有观众吸引力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