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根植香港沃土

以书为桥构筑文化交流新纽带

作者:本报记者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25

  “北有《读书》”广为人知,而在“东方之珠”香港,《读书》还有一份孪生期刊,两刊同出“三联”之源、共属文化之脉。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三联)出版的《读书杂志》,将阅读文化根脉厚植于香港这片沃土,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之地,以出版人的天职使命,联接中外,贯通古今,书写华文书魂。

  读书笔墨传播中华文脉

  与北京三联《读书》杂志诞生的时代环境有别,香港三联出版的《读书杂志》创刊于知识更迭加速,但人类却更易困于“信息茧房”的3年前。

  创刊3年多来,《读书杂志》坚守文化品位、深耕思想沃土,以书为本,书写读书之人、读书之事、读书之感,成为一份“以书为中心”的文化刊物。作为《读书杂志》的创办人兼社长,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伟中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我们的创刊宗旨是以书为纽带,融汇书人、书事、书生活,滋养读者心灵,推广全民阅读。同时,通过跨地区、跨媒介、跨领域的合作,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交流平台。”

  傅伟中向记者表示:“《读书》是三联书店的卓越品牌,凝聚着一代代三联人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我和香港三联书店的同事们深感有必要在港办一本承载人们的阅读生活、精神世界、人文关怀的杂志,在喧嚣的世界寻找一方文化净土,这便是我们创办《读书杂志》的初心。”

  作为国家“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出版领域的实践,《读书杂志》承担着“中华文化传播者、世界文明融合者”的使命。“我们希望这份杂志能立足香港、辐射湾区,面向华文世界,成为阅读文化推广的重要载体。”傅伟中表示,海外的华文学者和文化人需要一个平台展现其精神生活,寄望《读书杂志》可以扮演好这一角色,进而传达出有深度、有广度的读书价值观。

  文化随笔铸就书香之魂

  《读书》杂志提倡“读书无禁区”,其定位侧重于引领思潮、启迪新知。在一脉相传其文化气质和书香品位的同时,《读书杂志》更侧重于对文化、人物、现象和变迁的深度挖掘,在读书、读人、读城、观世界中开启深度对话,在学术性与趣味性之间寻求平衡。“《读书杂志》的定位是既坚持文化品位,又兼具可读性,以读书为核心旨趣的文化随笔刊物。”《读书杂志》主编林冕说。

  从《读书杂志》所刊载的《王云五香港往事》《顾准最后二十年的阅读史》等大量文章来看,其主题或与著书、出书、读书之事直接关联,或是从书出发,关注书籍背后的人、地、事等各种学术文化活动。凡此种种,林冕概之而论,将其称为一份“轻学术”期刊。“刊物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体现在选题策划和叙事方式上,我们更多地挖掘与读书相关的具体人及社群作为选题来源。”林冕说。

  此外,《读书杂志》的版面视觉呈现也是编辑部努力的方向。例如,文字的铺展、图片的体量和表现力等都直接关乎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些文字之外的内容也在办刊实践中不断优化。林冕说:“杂志背后其实是人,是作者、编者、设计师、营销团队的匠心凝结而成。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点或切面,去展现杂志对于某人、某书、某地、某事的理解,以此与读者进行交流和碰撞,丰富大家既有的想象,带出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

  技术应用增强文化吸引力

  《读书杂志》的办刊思路颇耐人寻味,既开宗明义地跳出数字结网的“信息茧房”,又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浪潮。“作为一份纸质刊物,《读书杂志》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傅伟中表示,这种挑战不仅在于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革新,更在于如何在坚守文化价值的同时,重塑与时代对话的方式。

  “读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是一个切中靶心的问题。”林冕认为,办好刊物需要去拥抱新技术,更多、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力量,将其赋能于选题策划和稿件组织,有针对性地去强化内容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读书杂志》编辑部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分众时代,“大众”早已成为历史。各种媒介、平台的兴起,它们对于受众的争夺和迎合,使得具有相似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的群体,逐渐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文化单元,并在文化消费上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林冕表示,“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现实,用技术的力量精准适配《读书杂志》的文化社群,以人的价值深耕内容,才是发展的方向。”

  “我们始终坚信,技术创造可能,人文定义方向。”傅伟中对记者说,“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读书杂志》必须通过内容深耕、技术赋能、社群联结等多元化策略,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时代变迁中努力寻得突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