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志深耕笔记文学领域

以真立刊 以质引人

作者:本报记者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25

  《随笔》杂志创刊号,当时花城出版社还未成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花城出版社 供图


  兴寄风骨,言志载道。秉承我国杂感、小品、札记等笔记文学之传统,在改革之风的吹拂下,《随笔》杂志于1979年初夏在广州应运而生。创刊45年来,《随笔》秉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的用稿标准,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团结了众多著名作家、学者,编发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受到读者欢迎。

  “《随笔》从创刊之日起,就确立了广收博采、包容并蓄的办刊理念和给读者以学养、启迪、共鸣的追求。”花城出版社副社长、《随笔》杂志主编刘永光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5年来,《随笔》逐渐形成了“坚持理性与真诚,守护常识与温暖”的办刊宗旨,注重题材的思想性、人文性、文学性、文献性和趣味性,倡导独立思考,关注深层次的历史、思想、文化的挖掘,依托名家精品、新人力作,着力打造成为一个展现百家思想、倡导独立思考的平台,以期读者能从中吸取营养、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坚持思想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1979年,《花城》《随笔》先后创刊。在筹办《花城》时,主要创办人苏晨就提议,一些老作家写了许多短文,充满了历尽沧桑后的感悟,闪耀着智慧光芒,发人深省,应有园地收纳。因而就有了创办《随笔》的想法。当时,给《花城》的定位是大众的杂志,《随笔》是‘小众’的杂志;《花城》是清新的、锐进的、前卫的,《随笔》则是老成的、沉稳的、反思的。”刘永光介绍说。

  45年来,《花城》深耕虚构文学领域,主攻纯文学及文学批评,坚守文学风骨,以先锋之姿开辟文学新疆域;《随笔》致力于非虚构文学领域的拓展,主攻笔记文学,言志载道,成为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园地。两刊逐渐成为在全国文学界、知识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刊物,2024年两刊均被评为“广东省品牌期刊”,是花城出版社的期刊双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随笔》承袭了这一文学观念,关注现实,提倡理性的、建设性的批评批判。苏晨为《随笔》亲撰的发刊词《繁荣笔记文学——〈随笔〉首集开篇》中这样写道:“《随笔》专收用文学语言写的笔记、札记、随笔之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今中外,五花八门,力求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健康的知识,有益的启发,欣然的鼓舞。”苏晨点出了《随笔》杂志在内容上博采众长的特点,而文质兼美一直是该刊的追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随笔》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文体为刊名的杂志,一直朝着将思想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目标而努力。”刘永光说。

  “总结《随笔》的办刊历程,‘真’伴随《随笔》走过了45年。《随笔》老前辈黄伟经说过,《随笔》不是美文杂志,不在乎文章写得漂亮与否,而在于是否讲真话。”刘永光对记者进一步解释说,这个“真”在不同文章中,体现为说真话、记真事、表真情等不同方面,不趋时、不媚俗、讲真话。这成为《随笔》鲜明的烙印。


  承袭“文以载道”文学观


  “北有《读书》,南有《随笔》”,这是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以及作者、读者对两份杂志的认可和赞许。其实,《随笔》与《读书》侧重点有所不同,《随笔》更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

  随笔作为一种文体,讲求随手、随便、随心,在风格、特点、形式上十分驳杂,其形式活泼,文气流畅,内容无所不包,又是思想最灵活的表达形式。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随笔》坚持严肃、正派、高雅、开放的格调,刊发的作品不仅具有真知卓识,而且表达个性鲜明、感情真挚,被读者喻为“一份严肃而有趣的刊物”。刘永光表示,作为文学刊物,《随笔》讲求文学性,用稿标准中的“言之有文”就是其追求文学性的体现。

  “优质作者目光锐利、思想深邃、笔力深厚,《随笔》自创刊之日起便孜孜以求。可以说,名家是支持《随笔》生存发展的根基。”刘永光表示,《随笔》能将大批优质作者聚拢在一起,一靠感情,二靠作者对《随笔》办刊理念、宗旨的认同。

  《随笔》从第一期起,就挑选了一众名家的精品力作,如吴有恒、吕叔湘、茅以升、冼玉清等大家作品。后来,巴金、夏衍、杨沫、萧乾、黄药眠、商承祚、于光远、杨绛、冰心、贾植芳、汪曾祺、邵燕祥、王蒙等名家大家纷纷为该刊撰稿。45年来,在《随笔》发表过作品的著名作家及专家学者数以千计。同样,数以千计的新锐也在《随笔》这个平台上绽放异彩。

  “起初,靠苏晨、黄伟经等与许多名家的友好关系邀请他们赐稿的《随笔》,随着影响的扩大,其办刊理念、宗旨为大家所认同,许多大家、名家和新锐纷纷主动赐稿,《随笔》因此有了源源不绝的高质量稿源。同时,为作家及专家学者提供了思想交流碰撞的园地,也进一步扩大了《随笔》在思想界、文化界的影响。”刘永光告诉记者,《随笔》还注重与作者关系的维护和服务,至今文学圈内仍流传着当年花城出版社老社长范汉生为老作家杨沫买空调的趣闻佳话。


  坚守“内容为王”生存根本


  《随笔》作为一份文学期刊,在坚持思想立场的同时,编辑部一直强调选题的策划性。“随笔这一文体的特点就是杂,在题材上讲究信手拈来。”刘永光表示,杂志的作者、读者都集中在思想界、文化界,选题策划在坚持有思想的同时,还需要追求内容的多元化和话题的多样性,以满足读者需求,引导读者思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我们选题策划的立足点。”刘永光说。

  在注重选题策划的同时,编辑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严把编校质量关。刘永光介绍,《随笔》杂志及结集图书都纳入花城出版社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按照图书标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规范选题评估标准。此外,《随笔》还执行审读员事前审读把关和事后阅评等制度,确保内容质量。

  文学杂志曾有过高峰期,如今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纸媒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随笔》也不例外。为此,杂志在坚守办刊宗旨的同时,更加注重优质作者队伍的开发与维护,更加严格地筛选优质的文章,更加注重拓展话题……以期以优质的内容、广泛的话题,吸引读者,留住读者。刘永光表示:“无论介质如何变换,优质的内容是杂志生存的根本,如果读者对杂志提供的内容失去了兴趣,那么它的存在意义也就消失了。”

  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前提下,《随笔》杂志采取多种措施,寻求经营上的突围。如利用品牌效应和作者资源,推动“书刊互动”,以刊带书,以书助刊,出版了“《随笔》文丛”等图书;加强公众号建设,丰富公众号内容,增强影响力;邀请名家举办讲座、活动,扩大影响等。刘永光表示,通过上述措施,杂志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经营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