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晋侯鸟尊:
从一堆碎片到镇院之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25
晋侯鸟尊
山西文物久负盛名,山西的出土文物中又以商周青铜器尤为耀眼。在山西博物院,最值得一看的当数其镇院之宝——晋侯鸟尊。晋侯鸟尊不仅是晋国始创的历史见证,还是山西博物院院徽的设计原型。
据山西博物院的资料介绍,该院共有从旧石器时期到近现代的文物53万件(套),为何晋侯鸟尊会成为该院的镇院之宝并名扬天下?笔者曾数次参观山西博物院,每次参观,都要围着晋侯鸟尊转上几圈,反复端详,生怕漏掉一个细节;每次参观,都要请讲解员讲一讲它的前世今生,并提出各种问题。看多了,问多了,听多了,自然对它的了解也更多。我想,晋侯鸟尊如此尊贵,大约因为它的命运多舛,也因为它的修复过程的漫长,还因为它在精心修复后的美丽绽放,更因为它最好地诠释了“晋”从何来。
说来难以想象,鸟尊的问世竟是源自一场文物的“劫难”。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山西等地的盗墓贼异常猖獗,三晋大地盗坑累累。更有甚者,对于那些相对坚固、不易打开的墓葬,盗墓贼竟直接采用炸药炸开的野蛮方式。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北赵村一带的晋文化遗址更是屡遭盗墓贼的多次“狂轰滥炸”,其9组19座晋侯及夫人的墓葬中有8座被盗,18座陪葬墓中有10多座被盗。1992年,当文物工作者对这里编号为114号的墓葬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了墓穴中被炸得四分五裂、首尾异处的100多块青铜碎片。
2000年9月,考古人员将这些文物碎片从墓室切割下来,运回北京大学文保实验室进行修复。青铜器修复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浩大工程,面对这100多块碎片,被称作“文物医生”的文物修复师更是施展出了浑身解数。
第一步是清洗和比对。对那些外形保存完好又不脆弱的碎片,“文物医生”会剔除锈物后用软毛刷净,用蒸馏水冲洗,并及时将器物吹干。之后,对这100多块碎片精挑细选,将纹饰相近、断面形状相似的进行归类。
第二步是粘接。“文物医生”采用专门的化学溶液对断面进行清洗、吹干后,在断面上涂可逆层,以保证粘接过程可逆。若粘接效果不理想,则通过化学试剂溶解,重新粘接。再用环氧胶粘好,24小时风干固定形态。
第三步是补配。对局部缺失的文物,“文物医生”采用补配材料进行补全,并用手不断地揉捏均匀,后涂抹在残缺处,等材料彻底固化后,再随形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平整。
第四步是作色。先根据器物的底色调配出基础色层,并均匀涂覆于补配部位,随后依据周围表面颜色,逐步调配并施加与其基本一致的颜色层。作色过程必须分层进行,以确保颜色的自然过渡与周边色彩的和谐一致。
第五步是封护。手术修复后的部分仍然较为脆弱,因此需进行封护处理,“文物医生”一般会采用特殊的化学封护剂进行覆盖封护,以为器物形成一层坚固的屏障,有效阻隔水分、尘埃等外界因素的侵蚀,有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
以上的步骤都必须非常专注、精细,有一丝松懈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对千年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性后果。经过修复后的这件青铜器实在是太漂亮了!整个器物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鸟头微昂,高冠耸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大鸟回首内卷,小鸟昂首外翻,前者象征国家形成强大庇护,后者象征百姓安居乐业。《国语·周语》则载周之兴也,鸣于岐山,这便是著名的凤鸣岐山的典故。也因此,周王室将凤鸟视为神鸟,是天神的使者,尊崇备至。凤鸟也与周朝时期的政治、礼仪等活动密不可分。当唐叔虞来到封地唐国的时候,将周文化带到了这里,凤鸟崇拜也在这里流行开来。
因为器物的整体造型是一只神气活现的凤鸟,文物专家给它起名晋侯鸟尊,所谓尊,就是商周和春秋战国时的酒器。鸟尊全身布满纹饰,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颈部与腹腔相通,鸟喙微弯,形成流口,自动开合。倒酒时上唇高翘,酒饮自动流出,复位后,口即闭合,可防尘防虫。
然而,在晋侯鸟尊的修复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从找到的青铜碎片看,凤鸟的尾部是一个象鼻,但由于出土时象鼻中间关键的一段缺失,使得“文物医生”难以判断鸟尊的尾部是外翻还是内卷。为此,他们在鸟尊修复过程中曾进行多次尝试。他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对已经出土的霸国鸟盉、倗季凤鸟尊、赵卿鸟尊等几个鸟尊进行考察,发现这几个已经出土的鸟尊均为尾部外翻。但专家们发现,这些鸟尊的头部都是向前的,没有一个和晋侯鸟尊一样,是呈回头姿势的。于是,他们顺着回头凤鸟这条线索,进行再次查找,终于发现商周时期的回头凤鸟纹饰尾部都为内卷。专家们认为,同一时期的造型理念应当相同,因此提出其象鼻应为内卷状态。
极为幸运的是,2017年北京大学文保实验室在清理114号墓盗洞底部带回的铜碎片时,意外发现了一块青铜残片。这块残片长约8—10厘米,为细长条,色泽较暗,锈蚀严重。山西博物院研究人员通过大小、弧度、纹饰等信息,初步确认它就是晋侯鸟尊主体与象鼻之间的连接部分。2018年4月将鸟尊运往北京,经现场比对研究,确认它就是丢失的象鼻残块,而且这块残件就是内卷的!“文物医生”将象鼻残片与鸟尊主体相结合后,采用超声清洗以去除表面污渍,并使用热风枪进行干燥处理。随后,又对表面硬化物及层状锈蚀进行了细致手工清理,针对鸟尊尾部断裂面实施范土加固,并通过打孔内置铜芯以增强结构稳固性。
2019年11月,晋侯鸟尊向内卷的象鼻终于被完整修复,重返山西博物院珍藏。于是,在出土19年后,这个晋侯鸟尊终于完美合璧,“象鼻内卷还是外翻”这一谜题,也有了答案,晋侯鸟尊终于恢复了它3000年前的容颜。晋侯鸟尊构思奇特巧妙,造型写实生动,装饰精致豪华,堪称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通过这件鸟尊,我们还发现,3000年前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三点固定的力学原理。鸟的两足雄壮有力,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象鼻曲线流畅,象鼻象眼惟妙惟肖。这件举世无双的青铜鸟尊绝对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晋侯鸟尊最为珍贵之处还在于,在它的器盖和腹底铸有“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九字铭文。第一个字就是“晋”字,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晋”字,代表了3000多年前在山西建国的晋国。“晋侯”就是指第一代晋侯燮父,这是燮父的自称。周成王时叔虞封“唐”,作为唐国的第二代继承人,燮父在位期间,改国号唐为晋,是第一位晋侯。所以,鸟尊见证了第一代晋侯开国之初的功业。这件鸟尊出土的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曲村——天马晋文化遗址,这就是晋国在西周时期的都城所在地。鸟尊的出土,彻底解决了包括司马迁在内无数史学家都弄不明白的晋国始封之地难题。从周初的叔虞封“唐”,到燮父改“唐”为“晋”,再到三家分“晋”,春秋三千载,晋国600年,晋侯鸟尊见证了三晋大地的兴衰!
“乍”在商周时通“作”,很好理解。“向”通“享”,意为“贡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晋侯鸟尊是一件祭祀天神的宗庙礼器。《尔雅·释宫》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又说“室有东西两厢曰庙”,“大室”或者说“太室”就是太庙,指晋国的宗庙。“宝”是珍贵、宝贝的意思。关于“尊彝”二字,《周礼》讲到“尊彝”是青铜盛酒器,用来盛放酒浆的,有六尊六彝,六尊包括献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西周时期晋国图腾为鸟,是连接人与天神的神物。晋侯鸟尊以凤鸟为整体造型,背部立有小鸟,尾部呈象首形,集鸟兽于一身,构思奇妙,正是象尊之形。
晋侯鸟尊本来是用来祭祀宗庙的,因为实在喜欢,燮父去世的时候将其带在身边。当然,要感谢燮父对鸟尊的喜爱,如果不是深埋地下,今天的我们又怎能见到这件历经3000年的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