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分榜:

字里行间跃动文明之光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27

  2024年的社科图书有着多样化的呈现,特别是历史文化类等板块佳作不断涌现。无论是宏观的广阔视角,还是微观下的洞察,无论是从地域角度的特色深挖,还是从器物中寻找小切口探求,社科图书可谓亮点纷呈,打开了认识社会科学领域的新角度。

  展现文明进程。2024年的社科图书中,对中华文明多角度的深度解析成为一大亮点。这类图书依托最新的考古成果,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立体展现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新视角、新发现展现中华文明的璀璨,有效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璀璨的文明史,它不曾中断,更不断革新,它多元一体,也兼容并蓄,这样的文明何时形成、何以形成、如何演变、前景如何,需要作出深入探讨,给出让人信服的解答。《溯源中华文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解释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因,引导读者深化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认识和感悟,可以说是一部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力作。

  《中华文化十五讲》(长江文艺出版社)全面概述中华文化史的奠基、人文传统的特质、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与脉络等宏观问题,以宏大的构思、丰富的内容,描绘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又多姿多彩的生动图卷,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和现代转型的发展路径。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云南人民出版社)体现了一代中国学人的视野和抱负。综观人类历史,联系和交流是一以贯之的主旋律,该书从与中国相关的事物讲起,层层扩展,以丰富史料充分证明了中国从未置身于全球化进程之外。

  串起千年辉煌。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华文出版社)全面贯彻“通俗易懂”的原则,讲述中轴线形成的轨迹及元明清北京中轴线积淀的丰厚历史。为了更直观形象地向读者“把中轴线的事说清楚、说准确”,作者还为全书绘制了37张示意图。《伟大的中国大运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人文历史科普读物。编者从运河演变到城市发展,将18座城市串珠成链,立体展示中国大运河复杂变化的时空体系与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敦煌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了不起的敦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让“最懂敦煌的人”来讲述敦煌,是一本关于敦煌的通识读物。我们感叹于敦煌沉淀千年的美,有一位学人不远万里奔赴国内外多个藏有敦煌文物文献的博物馆、图书馆,《满世界寻找敦煌》(中华书局)不仅是一部个人学术史的记录,也是中国敦煌学研究跻身世界学术之林的生动缩影,更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勾勒文化脉络。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中国春节的人文魅力已经影响世界。《春节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对春节进行溯源与解读,指出春节源头所在,勾勒春节文化的发展脉络。

  2024年,乐黛云、叶嘉莹等巨星陨落。他们的身影虽已远去,但思想和精神依然与我们同在。《汤一介乐黛云:人生三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中有散文精粹和思想短论,更有时代巨变下的感受、思考,文字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在《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书中,叶嘉莹弟子、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如数家珍地讲述叶嘉莹先生的为师之道、诗教之路、诗教理念,以及魅力所在,展示了一个人若是长期浸润在中华古典诗词里,生命会增添怎样的色彩,灵魂会迸发怎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