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存亡之战》铁血英魂铸就钢铁防线

作者:晓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30

  作为电影《志愿军》系列的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上映以来备受瞩目,票房成绩和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超过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彰显了该片的高水准制作和观众的高度认可。《志愿军:存亡之战》真实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铁原阻击战,影片中恢宏的战争场面和激烈的搏命厮杀增强了可视性,志愿军战士炽热的爱国情、父亲兄妹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提升了影片的感染力。

  笔者以为,该片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把握并反映出铁原阻击战这一敌我兵力相差悬殊、阻击任务艰巨的真实境况。此役粉碎了美军抢占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枢纽的企图,为稳定朝鲜战场局势作出重大贡献。影片中作战场面十分震撼,令人目不暇接,叙事节奏明快紧凑,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影片较为新颖的地方,在于从归国军事专家吴本正的人物视角,突出且生动地表现出敌我武器装备力量的差距,衬托出志愿军战士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鏖战12日、歼敌1.5万余人的壮烈之举。影片中,吴本正在了解战士们在战场上武器使用的情况时,“抵近进攻”打破了他对常规战场的认知,也让观众深刻领会到,志愿军战士是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与钢铁猛兽进行战斗,他们用火箭筒、爆破筒、炸药包和轻武器等有限火力同敌正面抗衡,展现了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

  有别于《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宏大叙事,《志愿军:存亡之战》以细腻温情的亲情线索贯穿全片,让志愿军参谋李默尹和一双儿女——营指导员李想、对敌英文广播员李晓融入到具体的战斗故事中。因此,战争中的人物成为该片的切入点,家庭戏份成为该片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在影片开头,三人在家中经历短暂的相识重逢后,分别以不同身份投入战场,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岗位、完成自己的职责使命,在战地团圆也在战场上天人永隔。这个小家庭正是所有志愿军对家与国深切眷恋的缩影,这样的设计让该片情感底色于波澜壮阔之外更多了一层细腻温情,让观众在观影中感受到“大国”与“小家”的双层情感力量。

  影片中,道具的隐喻成为亮点,写意化手法频频出现。例如代表家和亲情的钥匙总在李默尹手中摩挲,夹在笔记本里的干花不仅是妹妹李晓给哥哥李想的念想,更是在志愿军战士手中传递的希望和理想。还有彭德怀总司令送给李默尹的一颗糖果,在影片中几个主要人物间几经辗转,片尾处李想牺牲前细嗅糖纸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这颗糖果连接起大家与小家,寄托着祖国人民对于志愿军战士的牵挂和战士们深沉的家国眷念。这些“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对表现饱满情绪和深沉情感有极大的助力,从中也能看到创作团队精雕细琢、耐心打磨的痕迹。

  影片的群像塑造有新意。吴本正和张孝恒的人物关系变化刻画得颇为出彩,两人从最初的陌生龃龉,到并肩默契作战,最终以张孝恒的悲壮牺牲为两人的生死情画上了辉煌句点。战损记录员是国产战争片中鲜见的角色,影片中杨三弟的任务是把战斗中牺牲战友的番号和姓名记录下来,在一场场战斗的磨炼下,他也从一名稚嫩的新兵成长为一名积极奔赴战场的真正战士。此外,遭受战争创伤的副连长孙醒、直面内心恐惧的战士杨传玉等人物的塑造,都表达出创作者对于人物战时心理的关注,体现出人文主义关怀的脉脉温情。

  《志愿军:存亡之战》作为《志愿军》系列电影的第二部,既在主题思想和剧情铺陈上延续了第一部作品,也展现出更多维的叙事空间和更充沛的情感张力,这样的故事值得当下的人们去了解,去致敬!相信等到未来第三部收官之作上映时,定会完整地描绘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脉络,书写好这段人民军队历史上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