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营销就是持续提供情绪价值
——专访天海传媒创始人、总裁李海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18
相比于低迷的电影市场,暑期档的剧集市场倒是热热闹闹。灯塔专业版发布的《2024暑期档剧集观察》显示,今年暑期档剧集延续了市场提质减量的趋势,上新剧集数量同比减少15.8%至53部,不过大盘播放量反增20%,单部剧播放表现提升明显。
现在的剧集市场,用天海传媒创始人、总裁李海鹰的话说,已经从“普通班”升级为“尖子班”了。吊车尾的少了,想名列前茅也难了。因此剧集营销工作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但是,不论“玩法”怎么改变,营销的底层逻辑不会变。“营销是化妆师,不是整形师,我们是在内容品质上的锦上添花,绝对不是内容崩塌下的逆天改命。”李海鹰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道。
出圈要有“三板斧”
李海鹰在剧集营销领域深耕多年,是《我的前半生》《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长安十二时辰》《南来北往》等大热剧的“幕后推手”。说到这两年剧集市场的变化,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精品剧集越来越多,“全民爆款”反倒越来越少。“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在提高,以前在一堆60分里,打70分就是爆款;现在大家都是80分以上,要想爆,得达到95分才行。”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成为了旧谈,品质好剧也需要营销的助力。就像李海鹰所说,虽然营销工作可以细化成200多项服务,但其实就干一件事——帮助剧集迅速抓住大众的情绪“嗨点”,提升大众好感度,让大众喜欢上这部作品。
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李海鹰也有了自己的出圈“三板斧”:
一是组CP。这里的CP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更是讲究灵魂的契合度。
二是降门槛。比如《白鹿原》《长安十二时辰》等剧,对于观众是有观看门槛的,所以在营销时要把门槛降低,让更多人先进来。李海鹰当时的选择是从美食入手,《白鹿原》开播之初,最先上热搜的是“Biáng Biáng面”,《长安十二时辰》上热搜的是“火晶柿子”;再如《我的前半生》,这本是一部针对中年人群的剧,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李海鹰从“口红色号”等细节入手,成功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三是抓争议。这一条更广泛适用于《都挺好》《我的前半生》等现代都市剧。“一定要找到剧中没有答案、有争议的部分,这样才能形成话题,继而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李海鹰说。
当然,在其他类型剧中,也有能够把争议当“抓手”的部分。今年年初播出的热门剧《南来北往》本身带有强烈的正剧色彩,为了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也有趣味性,李海鹰和团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挖掘女二号姚玉玲身上的“闪光点”:“姚玉玲和当时那个年代的人很不一样,爱漂亮爱打扮,会用粮票去换成布票,可能不是传统观念中坚韧、朴素的好女人形象。但是,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正剧中阐述多元化价值观的可能性,所以用现代独立女性视角把她进行了细致化解剖,让她变得更可爱。”最终,姚玉玲这个角色成功出圈,扮演者姜妍更是获得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奖。
不过,“三板斧”挥得再好,前提也得是剧集本身质量过硬。“通过营销,可以让一部60分的剧看起来像70分甚至更高分,但如果是一部59分的剧,那加1分也加不上,再怎么找亮点也无法达到及格线以上。”李海鹰说。
如同经营“老字号”
这些年来,李海鹰也经手或者遇见过一些令人遗憾的项目,它们有的是大IP在转化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期播出效果,甚至无法播出;有的是生不逢时,排播时正好遇到爆款之作,遗憾地被淹没。
不过,与电影不同,剧集很少因为恶意评论而造成太大的遗憾。今年暑期档尤为明显,在《逆行人生》《解密》《异人之下》等多部电影因为不良舆情影响而票房失利时,《庆余年2》《墨雨云间》《玫瑰的故事》《长相思2》播得红红火火,接力拉高剧集暑期档大盘。
“电影营销和剧集营销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C端产品,后者是B端产品。”李海鹰介绍,电影营销主要影响的是观众,评判标准是当日票房成绩;剧集营销影响的除了观众还有片方和播出平台,目标更多维更复杂。“在具体执行时,二者的打法就不一样。电影营销就像开业大酬宾,前期客流量非常重要,需要短时间内吸引尽可能多的顾客,而顾客吃不吃第二顿不是决定性因素;剧集营销则像‘老字号’,不仅需要把顾客吸引过来,还需要长期‘回头客’。”
因此,面对舆情影响,电影的反应会很快速并且剧烈。“对电影而言,最关键的就是上映后的一周时间,一旦这个期间遭遇了很多恶评,就吸引不了更多观众入场,电影排片就会下降甚至会导致直接下线。”李海鹰说,“相形之下,剧集的播放时间长,几天的舆情可能会有影响,但是不会致死,应对巧妙还能收获借力打力的反转。”
这也使得二者在应对不良舆情“恶疾”时,对营销公司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效能要求。电影需要西医,快刀斩乱麻,立即手术决定生死;剧集需要中西医结合,快刀、小火两手抓。
田忌赛“优等马”
天海传媒2010年成立,2015年开始涉足剧集营销。从接手第一部剧集项目《芈月传》至今,李海鹰见证了营销环境在这近10年里的变化,她认为,有两大“节点”深刻地影响了剧集营销策略。
其一,是自媒体的爆发,这使得剧集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发生了巨变。以往的剧集营销主要是观点的输出,跟大众的互动很少。而自媒体兴起后,营销需要着重考虑大众情绪,随时根据大众“嗨点”进行调整,当时很多没有转变思路的传统广告人便被淘汰出局。李海鹰带领天海传媒团队顺应时代变化,及时调整业务和组织架构,成功留在了一线营销公司之列。
其二,是“净网行动”的开展,这意味着文化娱乐领域里更多规则和秩序的建立。在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吸睛”玩法被放弃后,剧集行业自身得到了良性发展,是一件大好事。李海鹰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大家更在意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明星,虽然现在明星点击量还是很高,但是和原来‘流量能决定一切’的顶峰时期相比已经下降很多。越来越多的实例告诉我们,观众对剧集本身的要求和审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着。”相应地,这对营销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提到了高点。
当然,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影响。“疫情防控转段之后,营销公司的数量少了很多。就像田忌赛马,劣等马已经死光了,中等马也死了不少,基本上就剩优等马了,所以大家特别卷。”李海鹰提到,为了适应新的营销环境,天海传媒做了几次业务方向上的微调,以适应市场需求,比如介入品牌营销领域,以及筹谋微短剧海外推广。
不同的剧集营销环境对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李海鹰介绍,自媒体兴起之前,公司偏爱新闻、广告专业等科班出身的员工,自媒体兴起之后,有没有娱乐感成为公司更看重的能力。而随着“净网行动”的开展,对政治的敏锐性又被提到了新高度。“我们会要求员工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公司策略的调整。”
不管营销的玩法、标准怎么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帮助好作品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随时把好观众的脉,提供准确的情绪价值。这也是李海鹰作为一个20多年营销人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