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黎里繁花》:

“水乡明珠”绽光华

作者:陈周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9-18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千古绝唱轻吟着江南无尽的柔情与风华,如同梦回千年的邀约,让人心生向往,魂牵梦萦。

  9月11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发起并指导的系列纪录片《江南之黎里繁花》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该片以苏州市吴江区历史文化名镇——黎里古镇作为空间坐标,回溯江南水乡的源与流,通过讲述江南历史文化名人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故事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故事,全面展现了黎里古镇独有的地域精神特质和在新经济发展格局下所散发的时代之光。

  江南韵味的守护与新生

  青瓦石砖路、小桥流水间,《江南之黎里繁花》开篇便以市河里行船的视角,引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浓厚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的江南水乡——黎里古镇。粉墙黛瓦、飞檐斗拱、亭台楼阁,市河边、游船上、弄堂里……这些富有江南特色的元素在镜头下逐一展现,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处处透露着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与雅致。

  随着《江南之黎里繁花》的徐徐展开,我们不难发现,该片并未仅仅满足于对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描述,而是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用细腻而深邃的笔触从多个维度展现黎里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集聚出浓烈的情感。沿市河而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能看见作家金宇澄在金家老宅的童年光景,去感受南社爱国诗人柳亚子在河边借酒抒怀的豪情壮志,也目睹了中国女影星殷明珠在红砖洋楼上的风华绝代……这些故事,如同古镇的砖石,一块块构建起了黎里古镇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基石。

  然而,纪录片并未止步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回望,随着镜头的缓缓推进,其生动地捕捉了古镇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活力与变迁。在这里,传统手工杆秤制作与竹编技术在匠人们的巧思下焕发新生;芦墟山歌非遗传承人与小山歌手们将山歌传唱到更远的地方;古建筑修复师们则用新的修缮理念,让历经百年沧桑的旧物继续散发光彩,文脉因此得以延续。这种历史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不仅让观众对江南古镇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更在无形中唤醒了人们对非遗保护的关注与热情,成为推动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态文明的倡议与行动

  在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民共识的今天,《江南之黎里繁花》的播出可以说适逢其时,既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下,江苏吴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深情礼赞,更为全国各地提供了一条可借鉴、能复制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句箴言在黎里古镇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与实践。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增强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清晨的市河,倪阿四摇橹而行,从昔日捕鱼为生的渔民到今日守护水乡的船夫,这一身份的转变,是对太湖水资源保护政策积极响应的生动写照。而这条穿镇而过的市河,也为当地居民开辟了新的生计之路,成为承载乡愁、传承文化、造福于民的幸福河。

  此外,片中还记录了鸟类摄影爱好者陆文忠为保护须浮鸥栖息地而四处奔走,以及驻村艺术家利用村民废弃旧物,通过“蓝晒”技艺创造出一幅幅充满田园诗意的艺术作品。这些温馨的画面,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吴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黎里古镇用实际行动守护了一片蓝天碧水,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理想家园,让“繁花盛开”的黎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小黎里大江南,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蓝图引领下,作为“吴根越角”的黎里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不仅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更为当地民众铺设了一条通往幸福安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观众跟随一代黎里青年人的视角,既重温了费孝通《江村经济》中的吴江旧梦,又见证了新时代“江村经济”的华丽登场。这里有留学归来的驻村艺术家探索着乡土、艺术与科技三者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有“85后”企业家莫思铭带领企业从“制造”迈向“智造”,还有博物馆馆长遍访四方收集老物件,努力挽留时代记忆。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出行圈”的构建,更是拉近了区域间的距离,为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如此种种,都让我们看到吴江经济的持续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在这片繁花似锦的江南水乡,《江南之黎里繁花》的故事远未结束,无数吴江儿女正以满腔的热情与不懈的努力,继续在黎里这片热土上耕耘、创新、奋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