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读书之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9
我未曾思考过读书的理由,只觉得在闲暇时分,随意拿起一本喜欢的书,便能暂时逃离现实中的柴米油盐,沉浸于书海,去看看别人的生活和思想,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惬意时刻。
之所以要探寻读书的理由,缘于孩子的一句话。正值暑期,户外闷热得宛如蒸笼,正读三年级的孩子埋头写着暑假作业,我便在一旁捧起一本书静读。耳畔传来孩子稚嫩的疑问:“妈妈,你都不上学了,为何还要看书呢?又不需要考试,看书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如一阵轻风拂过心间,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儿时,初闻读书的理由,便是周恩来总理那句掷地有声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了学生时代,接触更多的便是古人读书的理由,诸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诗句,那时读书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为了应试。
走出校园后的读书,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知识的积累和应试的工具。诚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其作品《生死疲劳》中所言:“我不停地看书,看文学历史,不停地走,看山川大地,尽管这些书、这些路可能与我的未来无关,但是它们教会了我思考,哪怕这些思考与未来无关。”巧合的是,他的挚友、作家余华亦说过类似的话:“读书不为读书,而是为了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这也许是二人志同道合的原因吧。对于他们读书的理由,我深深地共鸣。每当手指轻轻滑过书页,我内心便荡起层层涟漪,仿佛在字里行间寻得了生活的真谛。
不但这些文学前辈对读书有深刻的思考,身边亦不乏深受文化熏陶的年轻人对读书也颇有见地。公众所熟知的优秀年轻人董宇辉曾告诉我们:“读书不一定能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至少可以让你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在董宇辉眼里,读书恰似无声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浸润了我们的气质与谈吐。作家三毛也持这样的观点: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的影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也显露在生活中。也许这便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他们的这些话,解了很多人的困惑:别管能否记住,只管去读书吧!让你所读过的书,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将你雕琢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人民日报》也曾给出读书的理由:“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这无疑是我听过最美的答案。只要翻开书,便仿佛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那里,我能邂逅古今中外的智者,跟随他们的忧愁、喜悦和沉思。读书,让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关于读书的理由,千人有千解。我读书的理由,是他们的兼而有之,更是自己精神上的修行,在寂寞的时刻自己与自己对话。
当孩子再次抬起头,我回以温柔的微笑,告诉他:“读书,能让妈妈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和宽阔,是为了走得更远,看得更清,活得更通透。”而这,便是我读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