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代课教师

作者:查理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29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初中、高中毕业生,都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只有少数人因为身体或是家庭等多种原因,享受免于下乡的政策而被留在城里,等待着就业的机会。

  没去农村算是有点幸运,但留在城里,工作也并不是说有就有的。为了生活,他们也只能找到啥活干啥活,能干多久干多久,如同“骑马找马”。也算是机缘巧合吧,这“少数”中又有“少数”的,一不留神成了中小学教育师资荒的“救援别动队”,被推到了讲台上,以“代课教师”的身份给更年轻的学弟学妹们上起了课。

  我就是在那一个阴冷的初春,和这样一批“代课教师”迎面相遇,揭开了我中学阶段的序幕。

  我的“中学”时光其实是从小学校园里启航的。那时县城里只有一所全建制中学(初、高中齐全),校园规模无法从初一开始就接纳城里两所小学的应届毕业生。孩子们又不能无学可上。到我小升初的那一年,我所在的县城关第二小学便自办起了初中班(史称“戴帽初中”),我们便于二小校园内就地完成了从小学生向中学生的“华丽转身”。而学校原本就师资不足,再办起初中,人手自然就更紧张了。于是乎,几个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县中学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便被找来,以“代课教师”的身份“持鞭”上岗了。

  给我们班代课的老师有两位,一位姓朱,教语文;一位姓曹,教英语。语文是咱们本民族的语文,朱老师教起来、同学们学起来都没什么障碍,进展顺利。英语就不行了。全班同学中没有几个能把26个字母读准的。因此,曹老师教起来就十分吃力了。而吃力了还讨不到好。我和我的同学们根本就没把学英语当回事,顽劣本性难改,基本上每堂课都是他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讲,甚至有门不走而故意翻窗入室。曹老师也只能视而不见,顾自站在讲台上一句句地讲解着课文,看上去像是在自言自语。

  初一一年,稀里糊涂就过去了。初二时转入了县中学,没想到,五六门课中,竟有一半以上是由代课教师来上,并且班主任也是位代课教师。班主任姓严,语文老师姓盛,物理老师姓张,体育老师姓谢。

  那时候我和我的同学多数都在十三四岁,这些代课教师刚刚高中毕业,年龄平均也就十八九岁,最大的不过二十出头。他们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们出生在60年代初,这一头一尾两伙人就这样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年龄相近的一大好处是,老师对学生比较宽容,很少端出老师的架子。在我们眼里,他们学习好、懂得多,是可见可学的榜样。课堂上,为我们传授新知,循循善诱;日常交流中,给我们点拨启发,可近可亲,师生间的交流顺畅而平和,相处得和谐而融洽。

  有次语文课上,我大胆地指出了盛老师在讲一篇课文时的读音错误。当时,可能是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盛老师对我的纠误不置可否地应付过去了。下课后有同学指点我说,这回你要倒霉了,瞎逞能,盛老师肯定不高兴,会告诉严老师,严老师还不骂你呀?我心里也很后怕,忐忑不安了一天。

  第二天,班主任严老师并没有找我,说明盛老师没有去告我的状,我心里有了些许平静。而在当天的语文课上,盛老师首先就说,上节课上查同学对那个字读音的纠正是对的,是老师弄错了,老师向大家道歉,并对查同学表示感谢。他还说,良好的学习风气就是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盛老师平时说话声就不大,说这番话时依然是平常语调。但是那一瞬间教室里太安静了,他那几句话在我听来竟有洪钟一般的震撼。

  有一次,大约是深秋时节,学校要求各班级任课老师参与学生的早锻炼活动,每天清晨到学校集合,再带领同学们往青弋江大桥方向跑一个往返。可第一天早晨,我们几个班干部披星戴月赶到学校之后,却根本没见着老师的身影。情急之下便直接跑到他们寝室,砸门捶窗,把他们从热被窝里喊了起来。美梦被搅,他们却有火难发,只好跟着我们在曙色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向大桥。途中还不忘叮嘱我们别向教导处打他们的“小报告”。

  没有课的时候,我会邀上几个同学,蹿到代课教师的集体宿舍里,和他们下下象棋、聊聊天,有嘻嘻哈哈,有谆谆教诲,彼此都很开心。

  这样的师生关系大约维持了近两年,他们陆续找到了別的工作,就离开了学校,撤离了讲台。比如盛老师被县里新建的磷肥厂招去,当了一名工人。严老师则去了刚刚成立的县地震台。多年后,严老师搞起了文学创作,曾约我去家里作交流,提起这段往事,仍流露出几分得意。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积压多年的人才有了大显身手的良机。给我们上过课的这些“代课教师”凭着扎实的功底,打赢了高考这场人生转折的关键战役,走进不同的大学校园,重新当起了学生。

  有人说,这些“代课教师”是幸运的。三尺讲台、一支教鞭,这看似临时性的安排,给了他们继续学习的环境和机会,使得他们不至于像大多数同龄人那样,被繁重的庄稼活儿荒废掉学业、磨蚀掉意志。但在我看来,他们能够顺利地考进大学,更重要的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他们抵挡住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踏踏实实做学生,认认真真抓学业,储智蓄能,才攒下了胜任“代课教师”的资本和考上大学的功力。在春风吹来的时候,他们不抱怨严寒时节受到的冷遇,不纠结于“被谁耽误了光阴”的怨恼,抖擞精神,轻装上阵,最终实现了从“被耽误的一代”向“时代骄子”的逆袭。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自己内心进取的火种不灭,就会在春风里燃成希望的烈焰,照亮人生的程途。这也正是他们带给我们的启示。

  校园课堂,代课教师耳提面命,“言传”机宜帮我们认知世界;人生路上,代课教师金榜题名,“身教”良策助我们追逐理想。他们是师长,更是榜样。在榜样力量的激励下,我和我的若干个同学心无旁骛,奋力一搏,如愿圆了大学梦,也算是给这一份特殊的“师生缘”献上了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