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文化浸润 品德修为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8


  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如何将思政课建设和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以下简称科传学院)近年来充分利用人文资源、传媒资源,融合开封古城的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将思政课办得内涵丰富又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的思政课”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副校长王天仕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主要体现了学校“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应用型”办学定位。


  利用人文资源

  让思政课有“书香”


  “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在书香诗韵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小说、诗歌等文学资源获得向上的力量,这是我们将人文资源引入思政课的目的。”王天仕介绍,基于此,学校充分利用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版本馆等人文资源,邀请当代知名作家为学生讲述创作小说的心路历程;邀请中国语言文学教授耿占春、胡山林等走进思政课堂,从文学和哲思的角度为大学生解惑人生难题。

  此外,学校还通过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之中国长篇小说综评报告会、“春天送你一首诗”河南专场诗歌朗诵会、“书香科传 当代春暖”当代文学主题读书月等活动,让学生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现场感受文学诗韵的魅力。“学生通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开始喜欢朗诵诗歌、创作诗歌,在诗歌中感受中国文化之美,从而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的。”王天仕说。


  利用传媒资源

  让思政课有“故事”


  “学校图书馆设置的穆青主题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编辑记者。学生做讲解员,为他们讲述穆青故事,在讲解过程中深刻理解穆青精神,到访记者再把采访中的好故事分享给学生,这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王天仕介绍,河南日报社与新华社合作在学校建立的“学习穆青 增强‘四力’”穆青主题展,是学校重要的思政教育基地。

  基于此,学校组建了穆青精神宣讲队伍,让师生在讲解中全面了解了穆青“勿忘人民”的信仰和奋斗不止的高尚精神,并邀请《穆青传》作者张严平等新闻界名家及知名记者为学生作穆青精神讲座。家人曾和穆青有过一面之缘的2022级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张瑞说:“穆青在我姥爷口中是那样的朴实谦和,成为穆青主题展讲解员后,每次讲穆青我都被他的精神感动着。”

  王天仕介绍,在学校持续开展的“学穆青 讲穆青”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学第一课作品《勿忘人民——学习穆青精神,自觉增强“四力”》被评选为教育部2023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优秀作品,学生讲解员讲解穆青精神获得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


  利用地域资源

  让思政课有“生命”


  “开封是八朝古都,兰考又有焦裕禄干部学院,我们让思政课走出教室,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感知地域文化,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感知焦裕禄精神,这就让思政课有了‘生命’。”王天仕说,学校充分利用开封地域文化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创办“焦裕禄精神青年学校”,将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作为思政教育基地,通过研学活动、短视频创作活动、艺术设计活动等开拓思政课堂。

  例如,科传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作为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焦裕禄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焦桐”下为学生讲思政课;商学院建立“风雅诵工作室”,学生在开封各旅游景点穿宋服,做导游,将宋词拍成系列短视频;传播学院、融媒学院深入开封大街小巷,以开封美食、手工艺术、戏曲等为主题拍摄“非遗文化传承”系列视频;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北宋东京城复原设计、开封市徐府街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开封古城演艺综合体概念设计、开封乡村振兴“1+6”项目爱思嘉农业嘉年华景观规划设计等项目,把开封古城逝去的古迹通过技术和创意“复活”……“这些充分结合专业特色的活动和项目,让思政课真正走出学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王天仕坦言。

  “我们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根本理念是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希望学生能够在思政课中提升文化修养,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王天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