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让世界“看”懂中国
——访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郭之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8
郭之恩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国际传播战略讲授专家,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国际传播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近年来,随着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视听内容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政府主管部门及各级媒体充分发挥视听内容在国际传播中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动内容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进一步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对视听内容国际传播有着多年积累与研究的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郭之恩有着怎样的独到见解呢?就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他进行了采访。
网络视听走出去
挖掘国际传播新蓝海
网络视听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订阅渠道和第二大收益渠道,是国际传播的新蓝海。郭之恩举出了一系列数据。
2023年,腾讯视频国际版总下载量超2亿次,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芒果TV国际APP下载量超1.4亿次,覆盖195个国家和地区;爱奇艺面向海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约7800集剧集、综艺、纪录片以及约400部电影;优酷剧集海外播放量超过200亿次。郭之恩表示,长视频(影视剧)的出海,伴随着平台海外版的拓展,从上述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来。
此外,40多款短剧应用试水海外市场,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内购收入达1.7亿美元……从第三方数据平台Sensor Tower(感应塔)发布的《2024年短剧出海市场洞察》报告数据可以看到,海外短剧市场前景广阔。目前,相比国内市场,微短剧内容在海外市场仍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而TikTok、ReelShort等短视频平台的盛行,为中国短剧出海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中国制作的微短剧在2023年实现海外“破圈”传播。2023年,腾讯视频海外微短剧用户规模同比增长49%,隶属于中文在线海外子公司枫叶互动(Crazy Maple Studio)的ReelShort多次登顶Google Play应用商店和App Store应用商店榜单,多款中国短剧应用在美国、泰国、英国等地下载排名进入前十位。
郭之恩观察到,中国短视频机构纷纷以TikTok为平台分发内容,快速实现用户大规模增长。微短剧海外市场热,形成了国际传播新赛道。现阶段,国内微短剧的发展早于大多数海外国家,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利器。郭之恩认为,中国文化企业应在微短剧出海过程中丰富题材,形成多元化盈利模式,为讲好中国故事开拓新路径。
打造自身特色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媒体机构、MCN公司、动漫公司、游戏公司……随着新技术在传媒行业的不断应用,视听内容走出去的主体也正日益多元。在郭之恩看来,由于历史、文化、风俗、语言、文字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国际传播过程中的跨文化障碍较为突出,以视频为媒介的内容传播部分跨越了语言、文字的障碍,成为比较理想的国际传播形式。
“在社交媒体赛道上,作为主流媒体,依然要坚持传递‘中国观点’‘中国立场’的重任。”郭之恩认为,主流媒体应发挥好自身特长,聚焦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在国际互联网舆论场中,‘国家队’勇于亮明中国观点,敢于进行舆论交锋,已经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郭之恩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道,以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中国日报》等为代表的国际传播“国家队”,从电视时代的“新闻本位”迅速转型为社交媒体时代的“观点本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发布的《全球主流媒体网络传播力研究报告(2023)》显示,CGTN、《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账号在脸书平台排名靠前,其中CGTN在综合榜单中位列前十名。《中国日报》在发掘新闻原发动力的同时,不断丰富新闻内容、突破视觉呈现、拓展传播渠道,打造融各视觉元素于一体的新闻影像产品;CGTN则以翔实的事实和数据、幽默的风格、国际化的视听语言,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博得诸多关注。
2023年5月15日,中国日报社与武汉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中部地区首个国际传播中心——长江国际传播中心在武汉揭牌成立;11月14日,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 Today)成立……这些国际传播的“地方队”,主打地方文化特色、文旅品牌,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强大力量。对此,郭之恩表示:“从2023年开始,地方主流媒体通过整合力量后密集发力,以更加专业化的方式进入国际传播领域。”
作为交往、传播平台的社交媒体,普通网民在其展开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传播在体量和声量上占主导地位。郭之恩举例分析道,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的熊猫直播、全球拍客计划;山东网围绕儒家发源地策划“你好,孔子|Hi,Confucius”国际网红尼山研学活动……这些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打造的项目,更适合国与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可更好地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民心相通,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发挥“小联合国”特色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
“随着国际传播的重心向社交平台转移,机构角色更多退居‘幕后’,国际传播实践人才需求加剧。”在郭之恩看来,社交平台以人为核心,随着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国际传播运营人才需求将逐步提升,而随着MCN公司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2023年,未来电视内容上线至优兔、Amazon、Viki等多个海外平台,提供20多个语种服务,海外传播覆盖141个国家和地区;华策集团与优兔、Netflix、脸书等国际流媒体平台深度合作,目前已建有100多个频道,覆盖13种语言。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际传播实践人才与运营人才的加持。
“北语与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的406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郭之恩介绍,北语每年招收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留学生,近百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五洲学子同堂砥砺,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得天独厚的“小联合国”优势,使得北语国际人才培养形成了语言功底硬、跨文化能力强的特色。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传播平台的迭代,北语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也在力图创新。”郭之恩说,今年9月,北语即将开设具有交叉学科培养特色的国际传播“梧桐班”。其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汇集语言、传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力量,以中外学生同堂、互学互助、共同完成实践任务的形式,培养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本科阶段面向实践,强调社交媒体平台上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研究生阶段,则瞄准国际传播运营、国际传播技术创新进行探索,如国际传播的大数据分析、智能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基于大模型的国际传播话语能力训练平台研发等。
网络视听内容的海外传播需要具备跨文化传播实践能力和掌握国际传播运营能力的中外人才。“北语国际传播‘梧桐班’通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业界和学界紧密协同发展。”郭之恩介绍,在积极与国际传播“国家队”合作,输送国际报道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与各省市国际传播中心的合作,让“Z世代”使用镜头语言,从不同文化视角、用不同语言去探索中华文化之美,讲述当下中国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