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梆子前世今生

作者:宋秀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7

  河北梆子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诞生到现在的300余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让我们跟随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推出的力作《中国河北梆子》,走进历史、回溯源头,探寻河北梆子的前世今生,品读梨园生旦净丑。

  这部书稿几经波折,由最初的100万字删减至50万字,后又增加至90万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河北梆子历史、剧目、音乐、表演、服装以及艺术家生平等,较全面地阐释了河北梆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为相关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于一个选题而言,作者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那么,《中国河北梆子》的作者是谁呢?姬君超,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曲音乐学会顾问,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1953年进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师承秦凤云、贾桂兰,学习戏曲表演。他先后担任编剧、唱腔设计、作曲的剧目已逾百部,如《杨门女将》《白蛇传》《白毛女》等。他担任剧本改编、作曲的河北梆子《美狄亚》曾先后7次赴希腊、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演出逾百场,较早地把中国地方戏曲传入了欧洲和美洲。

  为了搜集资料,作者走南闯北、东奔西走,先后到天津、山东、河北等地查阅资料、走访老艺人……搜集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10余年的奔波走访,10余年的栉风沐雨,10余年的案牍耕耘,终得春华秋实。

  责编对编校工作的任何环节都不能忽视,比如排版。这部书稿的排版不同于一般书稿,因为乐谱排版和文字排版所用软件不同,需分别单独进行,最后再合成。因此,为节省时间并尽量减少后期排版及编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我协调两家排版公司的工作,确保曲谱没有问题后再进行合成。

  众所周知,脸谱在河北梆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五颜六色的脸谱,着色十分讲究,不同的色彩彰显着不同戏曲人物的性格、特点。本书原稿中的70余幅脸谱分辨率不高,虽然在整本书中所占篇幅不大,但是如果删掉这部分内容,书的结构就会显得不甚完整,整体也会缺少点睛之笔。

  为此,经与作者沟通,并多方联系,我们找到了石家庄市长安区戏曲脸谱绘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虹艺斋戏曲脸谱艺术创始人张建认,他有着30余年的脸谱绘画经验。接到绘画任务后,他翻书、查资料、对比剧照,认真研究人物特点:眼睛怎么画,表情怎么突出,和别人的画法有何不同。光姜子牙的脸谱,他就参考了三个不同的版本:福小田的、李永红的、吴钰璋的。“红忠紫孝、黑正粉老、黄狠灰贪、蓝勇绿暴……”在他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最终,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脸谱跃然纸上,为本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些年,方圆社充分发挥融媒体出版优势。对于这部作品,我们也充分考虑读者需求,为读者链接了经典唱段。为此,我们与河北梆子剧院接洽,专门组建了乐队,现场录制了十段河北梆子经典唱段。这些唱段分为表演音频和伴奏音频,包括《打金枝·有孤王坐江山非同容易》《三娘教子·不孝的奴才跪面前》《捡柴·那君子在荒郊施礼问话》等曲目。读者朋友可以扫码欣赏,还可以跟随伴奏音频自娱自乐,尽情陶醉于悠扬的梆子声腔之中。

  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靠的不仅仅是一代代戏曲演员的舞台表演和口传心授,记录戏曲艺术来龙去脉以及方方面面的文字更是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因此,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工作,推动戏曲艺术赓续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