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中原神话 联结生活世界

作者:陈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7

  仿佛是冥冥之中的牵引,一年多以前,通过友人推荐,我收到了《何以中原:淮阳伏羲女娲信仰研究》(学苑出版社)的书稿。为什么说缘分使然?一是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策划出版了“中国史诗学丛书”,第一辑中收录了中国社科院已故民俗学学者尹虎彬的一部学术文集,而本书稿系作者李丹阳攻读民间文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指导老师正是尹虎彬。二是近六七年来,我围绕神话学陆陆续续做了一些书,都列在“植字”品牌书系之中。从母题上来看,已出版的有盘瓠神话、日月神话,而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神话之一,其研究专著当然也要纳入出版计划。

  虽然这部专著写于10年前,但集中一个特定区域,探讨区域内民间信仰的缘起、发展流变及特点差异,进而探讨信仰与民众生活世界的关系,至今仍是民间信仰研究的主流。

  淮阳所在的豫东地区地处中原,伏羲女娲信仰以千年计,历史尤为深厚,至今也没有断绝——当地人把伏羲称作“人祖爷”,把女娲称作“人祖奶奶”“人祖娘娘”,除了家祭中把伏羲当作“人祖”与玉皇一起敬祀外,还将农历二月十五作为伏羲的神诞日,在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之间举办太昊陵庙会,庙会上又有诸多“活化石”的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品,比如源自伏羲女娲交配的花篮舞“担经挑”、带有浓郁祖先崇拜色彩的各类泥泥狗等。

  这样的条件,是研究伏羲女娲神话的“富矿”,但因其涉及神话传说、仪式、民俗活动,乃至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记录之间的交叉研究,仅仅是条分缕析地阐发其中的脉络,对研究者来说就颇具挑战。在作者的这本专著之前,尚没有针对淮阳地区伏羲女娲神话具有民俗学理论高度的著作。而作者的“野心”更是不在于材料的梳理,而在于“从区域民间信仰层面探讨其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对于中原地区在社会治理、文化积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从而在生生不息、厚重深沉的中原文化中,看清伏羲女娲信仰的踪迹和影响”。

  作者继承导师衣钵,很好地完成了这个挑战。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在序言中所述,作者从伏羲女娲信仰的生成与发展入手,进入文化空间的梳理,再描述相关仪式活动,最后以围绕伏羲女娲信仰出现的各类民间叙述的讨论收尾,“在信仰与叙事的互构关系中去理解民间精神世界的构造和运作规律,显示了作者立足田野材料的立场,以及不盲从成说的态度”。

  原书稿中有大量作者在田野调查期间拍摄的照片以及收集的图片资料,可是存图的U盘保存10余年后已无法读取,另有一些图片也涉及版权问题,无法在出版过程中使用。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图片信息,我联系了淮阳太昊陵保护中心主任雷铁梁,他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独家图片。在整理这些图片的过程中,也从中读取了很多“变”与“不变”的信息。不变的,如一年一度的太昊陵庙会,仍然声势浩大、人声鼎沸;变的,正如作者所观察和提醒的,“民间一些祭祀活动的神圣性明显降低,更加突出娱乐的成分,如在庙会上独具特色的‘担经挑’舞蹈中,之前对着装的颜色和规格有着严格要求,必须一身皂黑、头扎黑巾、脚踩绣花鞋”,而如今的着装已趋于随便、五颜六色。

  “神话植于山海,草木字字春秋。”探寻神话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聚焦民间信仰所浸润的生活世界,正是这本书特别是“植字”书系的理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