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风范 山高水长

——追忆辞书学家黄鸿森

作者:刘伯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01

微信截图_20240401090702.png

黄鸿森


  转瞬之间,辞书学家、翻译家黄鸿森先生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黄先生是我从事编辑工作的导师之一,于我帮助极大,也是我的忘年之交,与我感情很深。黄先生去世后,我一直想写一篇怀念的文章,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下笔,深感愧疚。

  2020年2月20日,在度过了鼠年春节之后,黄鸿森先生在自己的家中安详离世,享年百岁。去世前,黄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说,我看到了国家兴旺发达,感到了家庭幸福美满,此生无憾了。这算是好人自有福报吧。在疫情那个特殊的时点,我们无法前去告别、送黄先生最后一程,这是我们的遗憾。2022年1月13日,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在黄先生长子黄一黎及其夫人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八达岭陵园,祭拜黄先生,算是补送了黄先生一程。黄先生的赭红色墓碑下方,安放有一块同样赭红色的书本状石雕,其上镌刻有:黄鸿森,浙江瑞安人,中国辞书学家、翻译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荣获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中国首届编辑名家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墓碑一侧,立有一块黑底白面的石碑,碑文用的是青年书法家陈义望书写的我的题词:挞冦驱愚丹铅梨枣何必高官,志公行修知通统类可谓大儒。

  黄鸿森先生有记者、翻译家、辞书学家多重身份。

  黄鸿森先生在青年时代做过十几年的记者,抗战时期,他作为《浙江日报》等多家报社的特约记者,赴前线写下了大量反映前线将士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报道,不断发出抗日救亡的呐喊。抗战胜利后,黄先生作为上海《大众夜报》《自由论坛晚报》的记者,兼为《大公报》《经济周报》《财政评论》《观察》等报刊撰写通讯和经济时评,撰写了大量抨击时弊的檄文,无情揭露了反动政府的腐败。

  新中国成立后,黄鸿森先生翻译了大部头的《苏联百科词典》《简明经济学辞典》,主持翻译了《政治辞典》。进入北京翻译社后,黄先生适应改革开放后亟需翻译引进外国学术名著的社会需要,翻译校订了苏联科学院主编的皇皇巨著《世界通史》及《近代史》等书籍。后来,黄先生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之余,还陆续译校了《欧文选集》《圣西门学说释译》《自然政治论》《黑格尔评传》《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神话辞典》等诸多学术著作及丛书。长期的、累计数百万言的翻译工作,使得黄先生在成为翻译家的同时,接触和熟悉了政治、经济、历史等门类的知识,还有辞书方面的专业知识。他积累的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造诣,为后来从事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黄鸿森先生最后一份职业是做编辑,包括退休之后还在做编辑审稿工作,前后做了40年。40年间,他编辑著述、种学绩文而不辍,以辞书学家和百科全书编纂家的身份守护了他一生最后的职业,成为一代编辑大师,也让我们见识到编辑真的是一门崇高的职业。

  在黄鸿森先生为《百科学术文库》中自己的那本《百科全书编纂纵横》所写的“后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当年是如何因缘际会,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开始他的辞书编辑生涯的:1979年初夏,黄先生在当时的北京图书馆邂逅了多年未见的老友金常政,他是黄先生在北京翻译社的老同事张曼真女士的夫君。言谈中得知,他们夫妇都已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金常政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卷《天文学》卷的责任编辑,张曼真担任翻译室负责人,俱为中坚力量。黄先生就委托他们夫妇联名代为推荐,向大百科求职。过了几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阎明复约见,并在见面结束时就明确表示希望黄先生立即参加我们的百科事业。自此黄先生就和百科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如今。

  黄鸿森先生进入百科社后,先是参加百科首卷《天文学》卷的文字编辑工作,后来又参加了《环境科学》《力学》《矿冶》《交通》《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学科卷的编辑工作,为大百科第一版的顺利出版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看来,黄鸿森先生对于百科全书事业最重要的贡献有4个方面。一是参酌中外,发凡起例。黄先生协助姜椿芳、金常政等编辑家,参酌国际上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法,借鉴中国古代“类书”等的编纂经验,制定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体例》,成为编纂百科全书的“施工图”。二是躬行践履,编辑示范。从《天文学》卷开始,黄先生参加了多个学科卷的编辑工作,逐渐积累经验,示范引导以后各卷。当时百科社办有一份内部学术刊物《探讨》,专门交流、研讨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包括姜椿芳、金常政、黄鸿森在内的许多编辑前辈都经常著文探讨,这些探讨使得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越来越成熟规范,也使得《编辑体例》越来越完善,更使得年轻的编辑有所学习、有所依照。三是审读把关,保证质量。百科全书是超大型工具书,编纂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为切实保证质量,实行“内外三审制”和“六校次一核红制”。“内外三审制”即社外专家学者三个审次与社内编辑人员三个审次相结合,交叉进行。黄先生参加了20多个学科卷的审读工作,对于保证百科全书的编纂质量作出了特殊贡献。四是开辟新领域,拓展新境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是综合性百科全书。在此之后,黄先生还和其他同志一起,率先编纂了第一部“地区百科全书”——《黑龙江百科全书》,以后还编纂了《北京百科全书》《澳门百科全书》等;编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百科全书》《中国湿地百科全书》《北京京剧百科全书》等“专业百科全书”。他还参与审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参与指导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黄鸿森先生是辞书“体例”和“释文”大师。他对于百科全书的条目设计、条目交叉关系、定义和定性叙述形式、释文规范、参见系统、检索系统、大事年表等基本要求,对于历史、地理、人物、书目、事件等不同的条目类型,对于题和文、先和后、有和无、详和简、全称与简称、新历与旧历、照片与画像等诸多的稿件处理,乃至对于像古代遗址文物“遗存”与“留存”、古代地名“治今”与“辖今”的分辨等,都有专门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我很幸运,曾经多次向黄鸿森先生当面请教编辑问题,每次都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往往还能别有所获。黄先生与我同住方庄,是近邻,我曾多次登门向黄先生请益,因此成了忘年之交。我的印象中,黄先生不光学识渊博,是“知通统类”的大儒式学者、编辑家,还是一位忠厚长者,一位谦和而健谈、睿智而幽默、时尚而不落伍的长者。黄先生曾经将自己的新著送上门来请我“指正”,当然是折煞我了。又一次,黄先生专门送来一块长方形的金黄色的蛋糕,说是蛋糕新品,唤作“金砖”是也。这是我们家第一次啖食“金砖”。

  有一次,黄鸿森先生听说我的孩子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便对我说,这下不用发愁未来的工作了。我问为什么?黄先生回答说,胡适、蒋梦麟、金岳霖、马寅初、冯友兰、潘光旦、陶行知等人,都是哥大毕业的,后来都做了大学校长、院长了。照此类推,你儿子的出路不是明摆着的吗?这当然是幽默的话。黄先生当时已经90岁高龄,还能这样博闻强记,而且还能这般拐着弯地幽默,让我大为惊叹。

  黄鸿森先生活到老、学到老,是为学而不厌;既乐于当面启发后进,又能够著书立说指导后学,著述、译作甚是丰厚,是为诲人不倦;乐做编辑,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是为工匠精神;总是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频,永不停滞,是为与时俱进;困境中不消沉,但有机遇便能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始终保持真挚、正直、乐观、幽默,是为活得自在、坦然、洒脱。

  百科社的一位老编审楼遂曾在《光明日报》著文纪念黄鸿森先生,题目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我学步楼遂,再次感怀:先生儒者风范,实在山高水长也!

  (作者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