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把丰厚文化资源融入专业教学实践

作者:本报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7

  在江西省赣州市,丰富的客家文化、宋城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来到这里。

  传媒高校坐落在这样一座多种文化资源汇聚的城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充分利用,将其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丰厚素材,并融入教学之中,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认知。

  实践课程凝练融合教学特色

  去年12月27日至29日,赣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发展传播学研究中心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组成联合学术交流团,在赣州市开展全球南方国家青年学者红色研习学术交流活动。

  联合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研、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入赣州市博物馆、赣州市水南街道登峰社区等地,深入体验赣南苏区红色故事以及赣南革命老区的现代化发展实践成果。

  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温小勇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学院扎根赣南红土地,围绕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依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所科研平台,凝练学科特色,将马新观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思政,不断推进马新观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

  不同的传媒高校和地方文化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学院借势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携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围绕赣南苏区红色精神、赣南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赣南苏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等主题,通过开展学术论坛、实地走访、田野调研等方式,共同探索、推动赣南苏区红色故事的国际传播与马新观教学科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除了课堂上的专业教学,学院还在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赣州市各县区融媒体中心等30余家单位建立了实践基地。

  为训练学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基本素养,学院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常常开展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宋城文化、阳明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相关研究与创作。比如,参与赣州市融媒体中心拍摄的《王阳明》专题片及赣州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赣州市春节联欢晚会;与章贡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联合举办“我和我的章贡”短视频征集大赛,所征集的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近千万。此外,学院还定期组织学生到传媒实践基地考察和参观,让他们了解传媒内容的制作与运营。

  亮点活动助培应用传媒人才

  除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赣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记者节也逐渐打出品牌。去年11月,第二十届大学生记者节成功举办,期间举办了“笔绘人心”写作大赛、“言话时代”现场说大赛和“青春炫彩”校园视频剪辑大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大学生记者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倡导赣师学子讲好身边故事,传播正能量,展现了赣南师范大学特有的精气神。

  大学生记者节的举办,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新闻素养和媒体意识,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和弘扬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和尊重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去年第二十届大学生记者节的“言话时代”现场说大赛中,出题方面就结合短视频新闻短消息的元素,不仅能够锻炼参赛选手对文字信息的价值分析和处理,还能考验他们对视听信息的敏感性。“笔绘人心”写作大赛在人物材料选题过程中,则充分考虑到中国好故事的重要性,经过精心搜索后选定治沙英雄王有德。温小勇坦言:“我们希望参赛的同学们通过比赛学习和体验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及其魅力,更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有限的写作过程中体悟到中国榜样的精神魅力。”

  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温小勇表示,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来说,此次活动能够更好发掘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记者,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能够让他们对新闻传播行业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当前,学院充分认识到传媒教育从传统媒体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形势,传媒教育要面向传媒大市场,同时,作为地方院校又要凸显本土化和特色化。”温小勇介绍,针对基层“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培养传媒学生高阶技能、新型技能方面持续发力。此外,学院积极对接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不断将行业实践项目有机融入课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