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媒学院做好“课堂链接媒体”教学

从“导向全覆盖”到“思政全浸润”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7

  针对学生们在课堂上关于“全国两会报道中含AI量分析”的交流汇报,姜圣瑜进行总结。 南京传媒学院 供图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AI再度成为热点词汇,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3月15日,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2级新闻一、二班学生在新闻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便是交流“全国两会报道中含AI量分析”。指导学生研究交流的是南京传媒学院教授姜圣瑜。“课堂链接媒体”是姜圣瑜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


  将最新新闻引入课堂


  姜圣瑜曾在新华日报社工作30多年,先后担任《新华日报》编委、《南京晨报》总编辑。从写新闻到教新闻,从记者到教授,姜圣瑜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坦言,他的角色变了,但新闻人的初心不能变。他说,过去做新闻(办报),坚持“导向全覆盖”;如今教新闻,要做到课堂上“思政全浸润”。于是,“课堂链接媒体”的全新新闻教学方式应运而生。

  为什么要采用“课堂链接媒体”的教学方式?姜圣瑜谈了三点思考:第一,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教学存在与实际脱节,新闻教材跟不上新闻实际变化的节奏,新闻课堂上引用的大都是过去的甚至过时的案例……“课堂链接媒体”将当下媒体上“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新闻引入课堂,这样的案例新鲜,学生爱听能懂,可知可感,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现在的大学生基本脱离了传统媒体生长的环境,“课堂链接媒体”引导新闻专业的学生关注主流媒体,关注重大时政新闻。第三,“课堂链接媒体”把时事政治带进课堂,把正能量引入课堂,课堂上的思政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喜好,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把未来的新闻人培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学习优秀报道形式


  经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总结、提升,“课堂链接媒体”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围绕媒体发布的重要新闻讲授新闻知识,是“课堂链接媒体”的首要做法。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自然也成为此学期新闻课重点关注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从数字人播报到融媒产品制作再到新闻采编全流程,处处可以看到AI发挥作用。

  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的当天下午,姜圣瑜便召集所教学生开会,布置学生分组关注全国各大媒体两会报道中的“含Al量”。之后的课堂上,他与学生们重点关注各家媒体运用AI报道全国两会期间开、闭幕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等重要新闻的新呈现、新方法、新叙事。

  经过10天对媒体的跟踪关注,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素材,形成了自己的成果。3月15日的新闻课上,两个班分别按小组汇报,交流了全国50多家媒体运用AI报道全国两会的精彩做法。有的小组研究了新华社推出的“AIGC绘中国”“实景三维瞰代表委员履职”等系列全媒体报道,讲述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有的小组介绍人民日报社精心制作AI共创大片。有的小组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的AI合成图为例,分析AI在媒体报道中的优势。有的小组针对两会报道中AI主播播报开、闭幕式,作出了多角度解读。此外,还有学生研究分析了全国其他主流媒体运用AI报道全国两会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姜圣瑜作了条理清晰的总结。这堂新闻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媒体全国两会报道中“含AI量”的魅力。

  近几年来,姜圣瑜在课堂上还分别就全国100多家媒体报道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疫表彰大会、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等重大事件的版面、标题、照片及相关新媒体报道,组织学生们分析比较讨论。这些媒体的版面语言、报道形式既是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表达、新范式,也是最好的思政内容。


  引导学生读党报


  针对大学生不太关注传统媒体的现状,“课堂链接媒体”的另一个做法是从当天或最近主流媒体上报道的新闻切入,导入所要讲的新闻知识点,让新闻课与主流媒体贴得再近些,引导学生读党报、听(看)党台、看党网。

  同时,“课堂链接媒体”教学注重把媒体报道的时代英雄、榜样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时代楷模”、抗疫英雄、扶贫书记、劳动模范、支教老师、见义勇为青年等都是新闻课堂上的主角。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才能报道好时代英雄,讲好他们的故事,更让大家懂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课堂链接媒体,要链接媒体的‘扛鼎之作’,链接优秀的记者,把学生带到全媒体时代的最前沿。”姜圣瑜告诉记者,课堂链接媒体,思政就会像雨露一样浸润课堂,覆盖教学全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22级新闻二班学生孙意阳在她的学习心得中说,“‘课堂链接媒体’把我们带到时代的最前沿,学到了新闻知识,还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她说的也是同学们的共同感受。